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第1466期稷下学宫与百家争鸣外一篇 [复制链接]

1#
怎么才能治疗白癜风 http://www.yunweituan.com/m/

文/孙延宜(山东)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得“双百”文艺方针,是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时期提出来的,众人皆知,但“百家争鸣”与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之间的关系,恐怕知道的人就少了许多,有的甚至连“稷下学宫”这一名称都还不知道呢。

战国中期,齐国君王在都城临淄的稷门之外盖起了高门大屋,由政府出资,提供优厚的待遇,吸引列国的饱学之士来此讲学授徒、著书立说,探讨富国强兵之道和治国理政之本,为齐国的强盛源源不断地培养人才,史称“稷下学宫”。稷下学宫从齐桓公田午即位那一年算起,一直到齐王建灭国,存在了大约年。它如同王冠上的宝石,璀璨夺目,承载了各种思想学说的交汇交流、互相吸取。气象恢宏盛大的诸子百家争鸣,正是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在稷下学宫里面,有名望的学者称为稷下先生,来这儿学习的年轻人则叫稷下学士。先生们教学,学士们学习,所以,本质上稷下学宫是一个教育机构。同时,它也承担了政府智库的职能。齐国政府经常就一些重大问题,提交稷下先生们讨论,鼓励他们提出意见,并且稷下先生们也不会担心因言获罪。

稷下学宫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众所周知,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先后出现了老子、孔子和墨子这三位伟大的思想家,以及他们所创立的学派:道家、儒家和墨家。但这个时期的学术思想发展比较缓慢,缺少一个固定的场所,以便于学术思想的交流、争辩。稷下学宫的应运而生,使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这个平台极大地方便了学者们交流,一百多年时间容纳了当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古代学术思想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可以说,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百家争鸣主要就是在稷下学宫中进行的。

司马光在《稷下赋》中说,稷下学宫“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稷下学宫招致了全天下的重要学者,汇聚了百家思想的伟大学说。到了稷下时期,除了儒、道、墨三大学派,另外几个原创性的重要学派,包括法家、名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等,都在稷下学宫相继出现,并且迅速达到发展的高峰。这些主要学派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分化,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而且稷下学宫的学者们都喜欢标新立异,都可以自成一家之言,所以号称诸子百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稷下先生们“不治而议论”,这一点极为关键。“不治”就是不承担具体行政职务,只是“议论”,教学授徒,著书立说。齐国君主对稷下先生们十分尊敬。稷下先生们可以在君主面前高谈阔论,据理力争,君主们只是洗耳恭听,有时候还说得君主哑口无言下不来台,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不难看出,稷下学宫时期,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度过了历史上最惬意、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小贩的“辩词”

明朝初年的御史中丞刘基可谓是个大官了,但他却写了一篇题为《卖柑者言》的小文章,记载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至今盛传不衰。

夏日的一天,刘基在杭州城里漫步,突然遇见一个小贩在卖柑子,一时好奇。柑子是很难保存到夏天的,但刘基发现这个小贩卖的柑子金黄油亮,新鲜饱满,就像是刚从树上摘下来的一样。他觉得机会难得,便精心挑选了几个,让小贩称了称,虽然价钱是大量上市时的十倍,但觉得小贩能把柑子储存到现在,也是很不容易的事,贵些也是应该的。

回到家里后,刘基剥开柑皮,发现里面的果肉干缩得像破旧的棉絮一样,顿时非常气愤,便拿着柑子,去责问小贩为何骗人钱财。不料,卖柑子的小贩听后从容地笑了笑,说:“我靠卖这样的柑子为生,已经有好几年了,买的人很多,谁也没有说什么,只有先生您不满意啊!”

接着,小贩又侃侃而谈起来:“当今世上骗人的事到处都是,岂止是我一个?请问:那些威风凛凛的武将,从装束看,比孙子、吴起还神气,可是他们真正懂得兵法吗?那些头戴高帽、身着宽大朝服、气宇轩昂的文官,难道他们真正掌握治理国家的本事吗?寇盗横行,他们不能抵御;百姓困苦,他们不能救助;贪官污吏,他们不能处置;法纪败坏,他们不能整顿。这些人一个个身居高位,住着华美的房舍,吃着山珍海味,喝着琼浆玉液,骑着高头大马,哪一个不是装得道貌岸然、一本正经的样子?又有哪一个不像我所卖的柑子这样,表面上如金如玉,内中却像是破旧的棉絮呢?”

刘基听了小贩的一席话,哑口无言。回到家里后,就写了《卖柑者言》这篇小文章。成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就出自这里,意思是“外表像黄金美玉那样美好,内里却尽是烂棉絮。比喻外表好看,里面一团糟。”

小贩的辩词虽然有些牵强附会,但也并非空穴来风,无病呻吟。常言道,上梁不正下梁歪。季康子曾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句话即强调“上梁”的重要性,只有“上梁”正了,“下梁”才不会歪。但话又说回来了,作为我们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要从自身做起,要自己管住自己,做一个表里如一地大写的人。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