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能治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纪JISHI实“
牯牛降与仙寓山怀抱之中的
祁门红旗村因为红旗1号
茶树品种结构得到优化,
优质茶园供给提升,
快速转化为茶农增收新动力,
在产业扶贫中作为一种路径和杠杆,
发挥了难得的酵母作用。
”
一个茶树新品种书写的传奇
作者:吴华清
祁门县红旗村的茶树新品种——无性系早生茶树良种红旗1号,将一个新品种快速转化为茶农增收新动力,一定程度推动了茶叶生产力的发展。在产业扶贫中,作为一种路径和杠杆,发挥了难得的酵母作用。
吴华清撰写的《一个茶树新品种书写的传奇》,从历史过程,发展的故事,为我们重温了红旗1号一段传奇路程……
在祁门县的茶农中,不知道红旗村的大有人在。这可以理解,毕竟全县有一百多个村,何况该村又地处偏僻,但只要一提起用红旗村命名的茶树新品种——红旗1号,就鲜有人不晓了,用妇孺皆知形容恰如其分。因为种了红旗1号,茶树品种结构得到优化,优质茶园供给提升,茶叶采摘期提前,名优茶比例提高,增收步伐明显加快,茶叶收入出现猛增乃至倍增变得容易。红旗1号早茶采个三、五万元早已不是新闻,以至于茶季结束时,茶农之间问得最多的是:你家今年红旗1号早茶采了多少钱?茶农最为关心的事情当然是自家的茶叶收入,能给他带来收入的茶树新品种自然印象深刻。可以说,种植红旗1号就像一阵风,一阵刮了近30年仍风头正劲的早茶种植风。这阵风的原点就是大山深处位于牯牛降与仙寓山怀抱之中,具有千年茶叶种植历史、拥有亩茶园和丰富茶树种质资源的祁门红茶传统优势核心区——红旗村。
如果问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红旗村为社会发展作出了什么贡献,我想,最大贡献无疑就是选育了无性系早生茶树良种红旗1号,并且成功推广,将一个新品种快速转化为茶农增收新动力,一定程度推动了茶叶生产力的发展。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红旗1号种植在产业扶贫中,作为一种路径和杠杆,发挥了难得的酵母作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可以说:脱贫攻坚,红旗1号也功不可没。这个茶树新品种真的有如此深的内涵和魅力吗?让我们回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去追寻、重温那一段红旗1号诞生的艰难时光吧!
引种外地茶树品种
祁门的茶园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期陆续承包到户,结束了自年以来的集体经营模式,茶园建设、茶园管理、茶叶生产加工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尽管茶农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县委县*府也是一如既往重视茶产业发展,但由于市场变化和其他因素影响,祁门茶产业进入转型期,茶叶生产由单一红茶转为红、绿并举,市场缺乏活力,茶农增收步伐缓慢。
在此背景下,当时的县农业部门开始从外地引进早生无性系茶树良种,尝试建设高效茶园以推动茶农增收,先后从外地购进福鼎大白茶、迎霜、乌牛早(都是国家级早生无性系茶树良种)茶苗,以财*补贴方式低价供给茶农栽种。虽然调进的各类茶苗几十万株乃至百万株计,由于经验不足、重视不够、水土不服等原因,实际上并没有建成多少茶园,尤其是福鼎大白茶在种下几年后由于该茶叶品种迥异于“祁门种”,鲜叶或干茶本地市场无人问津,竟被茶农挖除殆尽,一棵不剩。
从表面上看,*府与茶农白忙活了几年,仅留下少量乌牛早茶园,对茶叶生产茶农增收的贡献率微乎其微。然而,从客观、公正角度而言,实际上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茶农通过栽培实践,明白了什么是早生茶树品种,懂得了什么叫无性系茶园,一定程度启发了茶农的创新意识。
*府及有关部门和相关专家从引种摸索过程中积累了经验,对从外地引种无性系茶树品种,尤其是早生无性系茶树品种有了更为客观清醒地认识,促进了有识之士对祁门本身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开发的进一步思考,为祁门未来的茶树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实践经验。
从某种意义上说,花钱买到了一场实实在在的科普,真金白银换来了经验教训与启发。从现实意义上讲,这也是祁门茶区为加速茶树良种化、推动茶树品种结构调整、推进高效茶园建设过程中一种有益探索和尝试。
选育“仙寓早”
在引种外地早生无性系茶树品种的同时,有识之士加快了在祁门群体槠叶种种群中选育本土良种的脚步。
位于祁门县西北边陲,地处文闪河之源的红旗村素为祁门重点茶区,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全村有历代所植的传统茶园近亩(注:一般习惯把有性系茶园称为传统茶园,以区别于新建的无性系茶园)。在这些传统茶园中,经过历代茶农的精心选育和长期的自然淘汰,蕴藏有大量的茶树良种,普遍以单株(茶树)形态分布在茶园里,而这其中也不乏早生茶树品种。资源再丰富,如果无人去发现去开发利用,那也只能沉睡在深山茶园里。
因此,我们首先要感谢红旗村的一位名叫倪炽农的茶农。清末祁红畅销海外,受利益驱使和生活所迫,此公(倪炽农年出生,现已八十二高龄)曾祖父从渚口迁至文闪河上游深山察坑开山种茶,到了其祖父手上,家中茶园已有相当规模。抗战前,其曾祖父卖红茶所得的银元都得用一种篾背箩装,而一般人家只要用量米的升筒装就行了。可以想象的是当时察坑(现在的红旗村)种茶的大户一年茶叶(红茶)收入有多少。而此公曾祖父当时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在石台县珂田一带买了几十亩良田,四个儿子有三个都受到了良好教育,其中老三还是*埔*校毕业,可见这是一个曾经发了茶叶财的家族。历史上的辉煌虽说只是一种记忆,却足可激励后人去奋进、去努力。
茶园承包到户后,倪炽农种过段木香菇、栽过柑橘,都取得不菲收入,并获得了县委县*府授予的“万元户”荣誉称号。但他不是一般农民,没有小富即满,他还有更大想法,认为当地要想致富过上更好日子,还是要把茶叶种好。有志者一旦有了执念,就会朝即定的目标努力。虽然倪炽农本人由于时代原因,只上过两年学,文化水平有限,但这并不影响他在茶叶种植、茶树良种等方面的认知和经验的积累。在接触外地引进的无性系茶苗后,老倪就在想:人家能做的事,我为什么就不能做呢?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当时的县科委、县茶叶局负责同志的鼓励和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年近五十的倪炽农全身心投入到无性系茶树良种的选育中。几度风雨,几多艰辛,天道酬勤,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细心观察,倪炽农在本村土名叫*金庵的一块茶园里发现一株特早生茶树(因来自仙寓山地域,被命名为“仙寓早”),采取母穗扦插育苗进行载培生产实验。年祁门县科委正式立项、主持实施“优质特早生茶树无性系仙寓早选育研究”工作,并进行了数年的区域栽培实验。选育研究证实,仙寓早春茶萌发期比福鼎大白茶早10天左右,比祁门群体种早15——20天,制茶品质优良、产量较高,是一个优质特早生、红绿茶兼制、抗寒性较强、适应性广的茶树新品种,适宜在江南和江北茶区种植推广。因而仙寓早无性快繁被列入国家十·五星火计划项目,时任省委书记卢荣景亲临红旗村倪炽农家中慰问调研,以示鼓励。
仙寓早的成功选育开启了祁门民间茶树良种选育的先河,标志着祁门本土早生茶树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阶段性成果,意义重大。一方面,茶农栽种仙寓早后增收步伐明显加快,初步尝到了种植早茶的甜头;另一方面,示范作用显著,激发了广大茶农投身茶树良种选育的内生动力,助推了祁门民间茶树良种选育热潮的形成,为早生茶树品种资源开发由选早向“早中选优、优中选早”转变、为无性系早生茶树良种选育向更高水平迈进打下了基础。
早中选优的代表:红旗1号
外地品种栽过了,仙寓早也种了,是否还有更好的早生茶树品种呢?近水楼台先得月,得早茶良种选育风气之先的红旗村茶农在这方面思考最多。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思考就有行动。
这里我们要感谢红旗村的另一位名叫吴玉青的茶农,是他的发现与努力,才有了今天闻名大江南北的茶树新品种红旗1号。
出生于年代初的吴玉青,兄弟姐妹众多,初中一年级便辍学回家当了一名茶农,善学习,肯钻研,对茶叶种植有着浓厚的兴趣。当年春天悄然到来之际,农历惊蛰节刚过,他又一次来到本组吴昌友(其族叔)家的一块茶园里,干什么?他是来观察该茶园里的一株早萌芽茶树单株(即红旗1号),眼前的这株茶树已长出两三公分的茶芽,且芽头分布较密,茶芽颜色鲜亮,明显异于周围茶树,从年至今已连续观察三年,凭经验和直观感觉,吴玉青初步判断这是一株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早茶品种。于是他跟在安庆定居的族叔商定,用一担米的价格(其时一担米价值13·9元,实际付了14元)租下这株茶树两年的使用权,以剪取(茶树)枝条作母穗扦插繁育茶苗。年秋季,吴玉青正式进行红旗1号茶苗繁育;年冬,他建起第一块真正意义上的红旗1号母穗园;数年后他开始商业化育苗,并向邻里出售。因该茶树品种具有萌芽早、产量高、颜色鲜、持嫩性强等优点,一时间声名鹊起,茶农趨之若鹜。由于初期茶苗上市数量有限,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需求刺激着生产的扩大。至年代初,红旗村已有部分茶农开始与吴玉青一道繁育红旗1号。因市场刚需强劲,育苗规模不断扩大,吴玉青等一批人纷纷将育苗基地搬至闪箬线、箬历线公路边。随着红旗1号茶苗上市数量愈来愈多、影响力越来越大,面临着茶苗的名称问题,幕名而来的外地人常常不明所以,兼之早茶苗品种较多,难免鱼目混珠,造成当地所有早茶品种茶苗都称红旗1号的现象,既损害了购苗茶农的利益,又影响了红旗1号的品牌形象。在这种情况下,吴玉青考虑要给这个茶树品种取个正式名称,一为区别于其他茶树品种,二为更好推广。他拟将该品种命名为“早丰王”,意即:早萌芽、产量高、效益好,为早生茶树品种之王。
当他向笔者征求意见时,我一方面肯定了这个名称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早丰王”三个字中“早、丰”二字虽是事实,但过于直白,不够含蓄,而“王”字不够谦虚;这个名字尽管听起来很响亮,但过于锋芒,因为谁也不能够保证这个品种是最好的,故不能以“王”字名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茶树良种选育,于是我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个品种选自红旗村,可命名为“红旗1号”,“红旗”二字在这里从面上看是一个村的名字,“1号”是编号,(在中国传统文化甚至在人类文化里的含意都是“高、大、上”,所指不言而喻),这也是借鉴了“安徽1号”“安徽3号”等茶树良种取名模式,即地名加编号的惯常做法。同时,取“红旗1号”之名还有深层次的寓意:希望红旗1号茶树新品种成为早生茶树品种家族中的一面红旗,为广大茶农增收致富作出重大贡献。一番解释,吴玉青同意了我的意见,祁门县时任农委主任汪传家同志也对这个名称予以首肯。于是此后,在乡村上报的材料中,在宣传报道中,在对外推介上,吴玉青发现并选育的这个特早生无性系茶树新品种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红旗1号。
年,在省农科院茶研所、县农委茶叶站等有关单位和专家的关心支持下,红旗1号进行了为期6年的茶树品种选育区域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红旗1号品系发芽期对比福鼎大白茶早6——7天,高于对照福鼎大白茶20.7%,与舒茶早相当;适制名优绿茶,红绿茶兼制;抗低温能力比福鼎大白茶高1级,越冬抗寒及抗病性较强;产量高,持嫩性时间较长。年12月通过安徽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委员会茶树良种审定。这意谓着红旗1号正式获得了官方和茶业权威部门的认可,取得了正式身份证,结束了长期以来“坐在车上却没有车票”的尴尬历史,无疑为红旗1号走向更广阔天地、造福更多茶农提供了通行证。(注:红旗1号审定时被命名为:皖茶4号,民间仍习惯上还是称作红旗1号)笔者年应祁红产业局要求写的《祁门箬坑乡:优势叠加,打造安徽早茶之乡》一文中有一段关于红旗1号的总结性话语:通过二十余年的栽培实践、生产实验、市场检验,红旗1号已成为早生茶树品种家族中的佼佼者,各地高效茶园建设的首选用苗,广大茶农块步增收的酵母和助推器,标志着祁门县在无性系早生茶树良种资源开发利用上又取得了新的成果,从茶叶生产的角度说红旗1号的诞生具有里程碑意义。
红旗1号的“开枝散叶”之路
红旗1号茶苗推广到目前为止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年之前为第一阶段,年至年为第二阶段,年至今为第三阶段,每个阶段都呈现不同的特点。
第一阶段的地域基本局限在祁门县境内,主要靠熟人路径推广,重点是西路几个乡镇。每年农历春分时节,一些附近乡镇的妇女都要到红旗村采早茶,见到红旗人早茶一家一天的鲜叶收入有几千元乃至上万元,眼见为实,顿生羡慕之心,进而想到自家茶园要到清明后才有零星茶叶可采,着急得不得了,于是纷纷预定来年的茶苗。其时红旗1号茶苗繁育才起步,上市数量有限,完全的卖方市场,紧俏到什么程度呢?竟然发生了茶苗失窃案,农户栽种到地里的都被偷走,其实也是无奈之举,为了几根茶苗去触犯法律底线,这也是很奇葩的事情。其时红旗1号推广的范围虽有限,没有形成品牌效应,但熟人经济的广告影响“货真价实”,很快就在茶农中拥有一批铁杆粉丝。
年,基于无性系早生茶树品种资源选育开发利用上存在的误区和茶树良种选育理论与实践的疏离,在总结自年代以来祁门引种外地无性系早生茶树良种和本土无性系良种选育经验的基础上,更感于红旗1号茶树新品种快速助农增收的实际,笔者写了一篇《务必抓好茶树品种结构调整》的文章,刊登在《*山日报》十·五发展大家谈栏目。这篇文章的中心观点就是强调早中选优,也就是说早生茶树良种资源开发上利用上要避免单纯的低水平选早,而要转向“早中选优,优中选早”的高质量选育之路。该文没有提到红旗1号,但实际上是受红旗1号种植实践成果的启发而写,某种意义上就是早生无性系红旗1号茶树品种选育成功的经验总结,同时当然也试图为早生无性系茶树良种选育作点理论上的探索。
第二阶段的地域除立足祁门本土外,已开始逐步向周边的*山市其他区县和相邻的池州、宣州及江西省的浮梁地区推广。育苗面积逐步扩大,到年时,已达到年育苗面积亩、出圃优质茶苗万株的规模和水平,有效地满足了祁门和周边茶农对优质早生茶苗的刚性需求。这个时期,各地先行引种红旗1号的茶农已尝到增收甜头,而持观望怀疑态度的人少了,投身期间的茶农多了。红旗1号所具有的“发芽早、产量高、外型亮丽、品种香突出”等特征,使得红旗1号早茶成为名优茶市场宠儿,有着数量庞大的消费群体和较高的美誉度。消费旺盛的结果就是生产的扩大,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同样在茶叶生产上发挥良好。兼之这一时期有关红旗1号的宣传报道日渐增多,*府有关部门予以充分肯定并加以扶持,科研部门适时伸出了橄榄枝,彼时红旗1号已不能用“小荷才露尖尖角”来形容,而是经受了近二十年时间的考验,接近“一飞冲天”的关键期。
到了年春天,安徽省农科院茶研所正式对红旗1号进行区域栽培对比试验研究,历时6年,到年12月终于通过省级茶树良种审定。至此,红旗1号以其自身赋有的优良品质通过了从泥土芬芳的茶园到走进充满阳春白雪气息的科技殿堂之路所有环节考试,实现了华丽转身,因而已具备了走向四方的名片和底气,此为第三阶段。虽说这一阶段红旗1号主要栽培地域尽管依然是立足祁门,面向周边茶区,但比之以往至少出现了三个变化:一是祁门本土所有村组基本实现全覆盖。二是被外省引种,目前引种红旗1号的省份有湖南、湖北、山东、浙江(江西早就引种)等,如年山东泰山一家农业公司一次就购买了60万株。三是周边引进数量最多的当属池州市,而其中又以石台、东至为最。近三十年来,市场对红旗1号茶苗一直呈现一种不断增长的刚需状态。
红旗1号的经济学价值初探
茶叶作为一种天然饮料,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长远的发展潜力。在我国,茶产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亿万消费者。茶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当下我国茶园面积占世界的60%。产量占世界的40%以上,茶园总面积和茶叶总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茶业生产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50以上,而这其中良种贡献最大。近年来,国内各茶区都把发展早生无性系良种茶园作为优化茶树品种结构、促进良种化、建设高效茶园、增加茶农收入的重要抓手;作为安徽产茶重点县的祁门县委县*府科学审视,顺应茶叶生产的时代变化,立足资源禀赋,聚焦打造世界红茶之乡目标,发挥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驻祁的科研优势,运用*策杠杆,激发民间力量参与,注重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作用,大力推进无性系早生优良茶树品种选育和高效茶园建设。据统计,至年春,全县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已近7万亩,其中红旗1号面积约有3万亩,且还在增加。按每亩产值元收入计算,全县红旗1号茶园的一产产值约在1·5亿左右。事际上红旗1号茶树新品种已经改变了祁门茶园的采摘结构,为祁门茶农增收作出了历史性贡献;红旗1号高效茶园当之无愧成为祁门茶农快步增收的助推器,而且正以燎原之势向周边茶区辐射。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红旗1号在近年来的产业扶贫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里仅举一例:红旗村红光组村民吴汉平身体素来羸弱,干不了重体力活,妻子又有残疾,家庭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生活较为困难,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乡村两级针对他家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以激发内生动力即造血为主、输血为辅的帮扶计划,经过分析,考虑到吴汉平夫妇到外务工的可能性小,技术活、重体力活又干不了,认为该户重点还是要做好茶叶文章,突破口还是早茶。包保干部帮他申报了产业到户项目补助,联系点牵头帮扶单位市住建局送来了启动资金。年冬,吴汉平买了株红旗1号茶苗,3株一丛,栽了棵(茶老)。经过数年的精心抚育管理,年春,这片约3亩地面积的早茶采的鲜叶卖了多元(尚未到丰产期),使得该户今年茶叶纯收入首次突破3万元。“窥一斑而知全豹”,因为栽种红旗1号具有短、平、快、稳的特点,所以,在祁门,每逢茶苗移栽的季节,自掏腰包到箬坑买红旗1号茶苗送给贫困户发展早茶园成为一部分帮扶干部的共识,“不送红包送茶苗”成了一道亮丽的扶贫风景线。
红旗1号茶苗繁育已成为箬坑乡独具魅力的特色产业,为这个牯牛降南坡的偏僻之地赢得了安徽早茶之乡的美誉。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