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六旬老汉学开无人机这支ldquo农 [复制链接]

1#

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在国内首个丘陵山地数字化无人果园里,六十岁的村民罗光文,正向90后程序员李博学习操控无人机。他信心满满地说,今年自己准备去考取飞行执照!

▲李博(左)和罗光文

一架巨大的植保无人机正在空中盘旋,向挂着果子的柑橘树喷洒农药。

为管护好这片多亩的果园,青龙村的村民组建了一支“无人机飞行服务队”,揽下了为果树喷洒农药的重任。不仅省了力气,一年还可节约30多万元!眼下,正是他们最为繁忙的季节。

“六十岁学无人机,还不晚!”

“我种柑橘快四十年了!还是头一回用上无人机,这个以前只在电视里见过。”在青龙村的果园里,罗光文正站在“主飞手”李博身边,兴致勃勃地学习操控用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

“现在学无人机,还不晚!”罗光文现在已经可以单独操作飞机。

目前,青龙村“飞行队”一共有4架植保无人机,都是可装载60斤农药的“大家伙”。

▲李博(左)和罗光文

4月初,正是需保花保果、喷洒农药的时节。有了无人机,只要四天,就能为这片多亩的果园洒完药。夏季到来之前,还需预防一波病虫害,潜叶蛾、红蜘蛛……同样可以用无人机抵御。

但仅仅一年前,这里却并不是这样。青龙村第一书记陈明放见证了巨大变化。

这位年轻的第一书记去年驻村后,结合青龙村柑橘种植的情况,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高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看到在果园作业的老人,农忙时背着沉重的喷壶打药、除草,从早到晚似乎有干不完的活儿,陈明放很是心疼:“这些伯伯跟我父亲差不多的年纪,太辛苦了,效率也低。我就想,有没有办法把他们的双手解放出来呢?”

这个城市来的姑娘四处“取经”,学习先进果园的管护方法。

她做了两件事:找原单位申请十万元经费,引进了一种鼠毛草,并试种亩。鼠毛草可抑制杂草的成长,“以草治草”。这下,农户不再需要每天除草了。村里算了一笔账,去年底试种鼠毛草以来,到目前节约的水电及人工费有6万多元!

同时,陈明放还买来了三叶草和紫云英的种子,不仅可以在柑橘花未开时,为村里养殖的蜜蜂提供蜜源,还能为柑橘树保水、保肥、保湿、去除杂草,让整个果园的景观得到提升。今春,前来踏青、旅游的市民多了起来。

从开拖拉机到开“飞机”

“地上”的问题解决了,还有“天上”的呢!

喷洒农药是另一个让农民头疼的活计。

“给果树打药是最受罪的!”去年这个时候,罗光文也正和其他村民一样,背着喷壶,挨着一棵棵地给果树打药。在春末夏初的骄阳下,汗湿的衣服干了又湿。

陈明放又争取到一笔经费,为村里购置了两台最新款的无人植保机,组建了飞防队,带着大家学习飞行技术。植保无人机,是专用于农林植物保护作业的无人驾驶飞机。

陈明放想的,不单单是为了提升果园管护水平,节约成本,她还希望通过这支队伍承接周边农事业务,为村里提升集体经济收益拓宽新的渠道。

很快,她惊喜地发现,效果比预计的还好,村民们的接受能力比想象中更强!老乡们第一次看到无人机时的新奇,得知要学习操控无人机时的忐忑,以及当无人机飞上天后的喜悦……陈明放都一一亲眼见证了。

无人机队“主飞手”李博是名90后,是村里作为人才引进的。小伙原本是一名程序员,他看准了无人机在农作领域的市场前景,现学了无人机,并考取“植保无人机驾驶员”证照,安心从城市来到农村,成为常驻“飞手”兼教练员。

▲李博

李博说,最初接触到无人机,村民们有些不自信,但他们都很有学习的勇气。如今,罗光文等人已经能够进行基本操作,还学会了固定翼、多轴飞行器这些专有名词。

60岁的老罗和20多岁的小李,组成了新鲜的“新老”搭配。罗光文也发现,无人机并不是想象那样难,只要把线路设定好,就可以自动飞行,按下按键就可以喷洒药水。

“无人机带来了变化巨大!”罗光文说,以前人工作业,每天每人工作8个小时,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也最多只能给大约5亩果园喷洒农药。而无人植保机飞上8小时,可喷洒亩!

▲工作中的无人机

“这个效率太高了!而且喷洒得均匀,还能节约药水!”年近六旬的罗光文种了大半辈子地,现在,只要一看到无人机飞上天,他就开心得像个孩子。

如今,村民们都时常打趣他:“老罗,你会开拖拉机、碎石机、除草机,现在连飞机都会开了!”言语间都带着些羡慕。

12位老人管护亩果园

▲李博(左)在操控无人机

今年,青龙村植保无人机队又添置了两台飞行器,包括今年最新款。

有了无人机队后,青龙村果园去年节约人工成本30万元以上,不仅能满足本村果园农药喷洒需求,还承接起了周边乡镇多亩农药喷洒的业务,预计可以增加集体经济收益10多万元。陈明放说,这些钱都将分配给村民,预计最多的农户可分到四五千元!

去年9月,青龙村还建起了国内首个丘陵山地数字化无人果园,依靠智能传感、模式识别、自动避障等技术,结合三维精准数字地图,高效协同无人对靶喷药机器人、无人除草机器人、无人采摘机器人等智能农机,实现农机数据的互联互通、统一调度。

加上无人机的助阵,负责管护多亩果园的农机服务队,只需要12名成员。在这支队伍里,最年轻的成员已47岁,最年长的70岁。平均年龄62岁的农机队,12人管控多亩柑橘园,完全不在话下!

如今,血橙、沃柑已沉甸甸地挂满枝头,不久的将来,这些甜美的果子将通过高效的物流系统送到各地食客手中。

上游新闻记者纪文伶刘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