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强:内外资零售企业“硬碰硬”还没开始联商
(现代零售研究中心主任 张智强):要说大型外资零售企业快速进入中国到底好不好,要看具体对谁而言。
对*府而言,应该是坏事。从理性上讲,*府在经济工作方面的宏观目标,应该归纳为四个项目:充分就业、通货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而大型外资零售企业与国内零售企业之间最显著的不同就是效率。一个传统的国内零售企业,如果要创造5亿元人民币的年销售收入,用上1000个职工应该不算多;而达到同样销售额的一个家乐福店或沃尔玛店,一般用300多员工就足够了。一个地区或我们整个国家的消费品零售市场总额总是有限的,不会凭空创造,那实际上是说,不论在那个城市,每开一个家乐福或者沃尔玛的店,就会为已经令各级*府头疼不已的下岗职工队伍再增加数百人。这应该是多数发达国家*府都在限制大型零售企业在本国发展,反而支持他们到国外开店的深层原因之一。
我们国家的经济体制还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府参与企业的事较多,尤其是国有企业。当*府需要了解市场情况时,往往习惯于让企业上报经营数据。这些做法对国内企业是有效的,但对外资企业来讲,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会充分使用法律赋予的权利保护各种经营细节。比如说目前,就没有一个*府权威机构能够给出家乐福去年在中国销售额的一个准确数字。外资零售企业的大规模发展会降低*府对零售市场的把握程度,丧失影响力和控制力。从这个角度来看,也不是什么好事。
对于那些缺乏进取精神的一些国内企业来讲,由于观念陈旧、技术落后,外资零售企业的快速发展,会加快其走向衰亡。我们现在还能常常听到许多零售企业讲"奉献"、鼓励一种"精神",从前的经验证明这可能是有效的。可是随着近几年经济的发展,与其他行业相比,零售业职工的收入档次越来越低了,他们每天都有生活保障的烦恼,怎么去发扬风格,提高精神境界。同时,一个零售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管理上的复杂行大大增加,人太多,钱货交易环节复杂,没有监控手段,就必然导致大规模的腐败。
国外企业在这方面非常重视,建立监控体系与实施针对每一个员工的激励措施同时抓。一般来说,每个企业都会有被称作利润分享计划的具体办法,而沃尔玛、家乐福等更是积极推行全体员工持股计划,并且获益良多。
没有积极学习进步的国内企业,肯定认为外资企业的进入是坏事。这几年也有不少优秀的国内零售企业涌现出来,他们能够快速学习那些国际知名外资零售企业的经营技术,挖掘高素质的人才,迅速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变化的环境本身为这些企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机会巨大,但他们将来也未必都会成功。毕竟零售这个行业会越来越集中,而且资本实力的比拼很重要。
目前,国内零售企业与外资零售企业间的竞争状况被严重地夸大了。事实上,真正硬碰硬的竞争实际上还远远没有开始。所有外资零售企业都把中国市场看成一个整体,不论把店开到那里,都是针对"中国"零售市场的特点,所以,统一管理、统一采购没问题,也能够顺利成章地取得规模经济效益。而大多数国内零售企业依然带有很强烈的区域地方色彩,常常为适应当地"地方特点"而手忙脚乱,陷入"规模不经济"的泥沼。
不论是谁,轻视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作用和影响力都是不慎重的。"欲求超胜,必先汇通",深入研究国际上优秀零售企业的经营方略、管理技术是当务之急,尤其应该针对那些已经在中国市场上扎下根的外资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