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灯佛教中讲,灯可破暗为明,所以佛经中常将法和智慧比喻为灯,如以智慧照破愚痴暗障,于是称智慧为无明长夜灯炬。另外,法脉也称为法灯,师父传法于弟子,称为传灯;承续法脉,称为续灯;延续不绝,称为无尽灯。
佛前点燃酥油灯是拉卜楞俗民众经常礼佛的一种祈祷仪式,而佛殿、佛堂又是进行这一仪式的主要场所。除寺院大小佛殿外,普通僧侣、民众在家中都设有“佛堂”,拉卜楞藏语称其为“乔康”。礼佛时的供物有,清水:盛在大小不等,用黄铜制的圆形容器内,藏语称其为“太则”,汉语称“清水碗”。鲜花在佛教中,用花供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仪式。
将花献于落萨前,称为献花;将花散于佛堂、场道等地,称为散花。这些花主要指莲花、裟罗花、郁金香花、月季花、玫瑰花、茉莉花、康乃馨花等。拉卜楞地区所献的花一般是塑料制品,尤其是冬天。藏香,藏语称其为“怀”。灯:一般用黄铜制作,也有用黄金和白银制作,大小规格不同,藏语称其为“岗俄”,将已点燃的酥油灯叫“侨麦”,大米、水果等。
其中清水象征佛法,酥油灯灯芯象征着众生之觉悟,水果表示对佛的虔诚和谢意,每逢节日或初一、初三、初八、十五、三十,僧俗民众拿着酥油默默祈祷着前去寺院佛殿供灯,同时在自家佛堂前献上供品,点燃酥油灯,祈求平安幸福。在熄灯时,讲究不可用嘴吹、不可用扇挥、不可用襟扑,应该从烧焦的灯烛折熄下去
佛前供灯、供水、供香的这一习俗源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印度天热,家中来客人时主人要端水让客人洗脚,洗完后要洒香水、点香。这一宗教习俗虽发源于印度,但传至藏族聚居区就染上了其强烈的地域特色,同时,对其又有了自己的独特解释。
公元年,宗喀巴(法名罗桑扎巴,因出生于青海宗喀地方而得其尊称“宗喀巴”)在西藏达孜县境内创建甘丹寺后,大师与其弟子们以甘丹寺为中心召集门徒、弘扬佛法,从此形成了藏传佛教的一个新教派者—格鲁(“善规”之意)派。自第二佛陀宗喀巴创立了该派之后,藏传佛教许多教义和拉卜楞众多宗教礼俗与大师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此所谈酥油供灯宗教礼俗也属其一。
据传,公元年正月,宗喀巴大师在拉萨举办万名僧侣参加的盛大祈愿法会。有天晚上,大师做了一梦,梦见满地的杂草枯木变成了鲜花,荆棘变成了明灯,在明灯鲜花之间千千万万颗珍宝在闪烁,灿烂夺目,五光十色,景色极其美丽壮观。大师醒后依照梦境,组织僧人用酥油在释迦牟尼佛像前点了酥油灯,同时用酥油塑造了各种花草树木和珍奇珠宝,连同无数酥油灯供奉在佛像前,从此,佛前供灯的这一礼佛习俗逐渐成为民间性的习俗乃至节日延续下来。
宗喀巴大师圆寂后,为纪念他的丰功伟绩,又将众多酥油灯供奉在大师身像前,称其为“五供灯”,时间为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
拉卜楞人深信“在佛前点灯越多,人死后在阴间就能走光明路”,是故,富豪人家向寺院捐巨款铸造金灯、银灯,用大量的酥油点灯,即使普通祈祷者也要带上酥油去寺院,在佛殿点燃酥油灯。如此代代相传,从而使佛像前影影绰绰,灯光终年不息,祈祷代代不断。信教民众省吃俭用,把积攒的酥油点成佛前的长明灯,不断的香火、不灭的明灯,倾注的是拉卜楞人惊人的自我牺牲和无私奉献精神。所以,作家姜安说:“论虔诚,也许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比得上藏民族了”在佛塔、佛像、经卷前燃灯,能够获得大功德,这在许多经典中有记载。如《施灯功德经》中说,信仰佛法僧,布施少许灯明,在这一生能够得到三种净心,命终时,由于善心不失,可得三种智慧等。
拉卜楞僧俗民众对佛、菩萨有着独特的祭祀献供方法,通过实践这些仪轨来实觋对诸佛和菩萨的信仰,以他们为榜样,注重解脱之道,实现普度众生的理念,最后走向解脱之彼岸。对很多信仰者而言,很难通过一般的修行方法来积累功德,希求佛祖保佑,这种修习方法的主要内容就是各种各样的供施和诵经,即向佛、菩萨敬献供品,表示崇敬。拉卜楞僧俗民众一般早上都要在自家“佛堂”供上净水,点上三烛香。每逢节日或初一、初三、初八、十五,三十和一些特殊“纪念日”家家都要在“佛堂”前点燃酥油灯,献上各类供品。对佛、法、僧“三宝”的供养,视为是一种善念和善行,有无量之功德。
“郎达”在藏学界一般直译为“风马”。拉卜楞信教群众在许多宗教场所都要使用。首先,放郎达是插箭祭祀山神仪式中一项不可缺少的主要活动之一。除此之外,人们为求福运好转,办事顺心,选定吉日到某高山顶上放飞郎达;经过大桥、神山、山口、迎接活佛都要放郎达,那些长途搞运输的司机们时常带有郎达,每经一座桥、一座山都要放飞郎达,以祈求福运升腾,一路平安。
这一文化现象无疑是早期自然崇拜积淀在拉卜楞人心灵深处的一种古老文化之遗风,人们通过抛撒郎达来寄托自己的希冀,追求美好生活,是僧俗群众精神世界与神灵交流的一种媒介传递之物。从藏文文献看,我们将“郎达”直译成“风马”不太准确。因为,在藏文文献中,“郎”有一切、全部、所有和世间之主等含义,“达”是疾驶、快速之意。现令学术界将其直译为“郎达”,虽表述有一定的缺陷,但似乎已约定俗成,“郎达”像片片五彩雪花撒播着拉卜楞人特有的精神风韵,也向人们展示着高原独特的人文景观。
有关马的传说“郎达”与马有关,这里先说说流传于拉卜楞民间关于马的传说。传说,在赛达乌谷地方有两匹名叫金马赛玛伦的公马和玉马伦的母马,两马交配生下了一匹马,名叫伯布乔容。有一天,小马跟在妈妈身后往前走时,被一位名叫玛米德尊布的人用皮绳活套套住,用尽全力把它牵到白陶上垒起的院子里,并用嚼子罩上,久而久之,小马与主人情深意厚,并互相许诺一个死后另一个为其修墓。玛米德尊布死后,小马非常伤心,亲自为之安葬。
玛米德尊布死后也牵念小马:“没有宝马,没有亲密马,合我心愿的牲口,你要有勇气过山口,能坦然过渡口。”于是其灵魂将马驹伯布乔容引到“乐土”姜囊,另起名为赛昂格,将它的马槽用草料装满,让它吃青绿稻谷,喝甘蔗糖水,并在马鬃上饰以锦缎,头上插鸟羽鹏羽,尾巴毛向下梳理,用橘柑盖一有窗户的马厩,马尾上系有小套子。此时,马的住处在天上,野马的住处在中空,后马从天界降到神地贡塘,是天地所生之子,它的“父亲天空雷声隆隆,母亲大地电闪弯弯,儿子骏马是雪山的精华”。
人们认为,郎达具有“上行下达”的能力,也就是说,它作为天与地所生之子,可以将地上百姓意愿和希望转达给天上神灵,也可以将天上诸位神灵的旨意下达给凡人。拉卜楞僧俗民众时常放飞“郎达”,时常以此寄托心愿,原因就在于此。“郎达”缘起于藏族古代先祖们崇信自然的祭山神仪式,拉卜楞人认为,雪域藏地的崇山峻岭、大江莽原的守护神是天上的念神,他经常骑着“郎达”巡视在雪山、森林、草原、高山峡谷中。职责是保护雪域部落的安宁、抵御魔鬼和邪恶的人侵。而“凤”则是念神的坐骑,为了表示对他的感激和敬畏,人们择吉日向山神奉献坐骑宝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