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不断听到这样的说法,农业这行,很辛苦,不赚钱!忙活一年下来,农产品卖不上价,或者遇到滞销,根本卖不出去,最后不但不赚钱,甚至赔钱!土地产生不了价值,变成了许多人心中的“土疙瘩”,弃之可惜,种之无效益。与此同时,常年采访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不少典型案例,一亩地效益一两万,甚至两三万、四五万,土地成了“金疙瘩”、“银疙瘩”。土地到底蕴含了怎样的财富?我们又该如何进行管理?下面几个案例,或许能给我们带来启示。
农产滞销、低价伤农,地还种不种?
年,陕西大荔县余亩黑布林(李子)滞销;
年,广东徐闻县1.6亿斤菠萝滞销;
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红枣丰收,价格过低无人采摘,果农只能忍痛喂羊;
陕西佳县50万亩红枣迎来丰收,价值10亿元的大枣也无奈喂了猪。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大塘镇永平村,种植大户们面对丰收同样苦恼不已,在种植场内一片约十多亩的鱼塘中,漂浮着大量的火龙果……
最近几年,像这样的农产滞销新闻不断出现在我们视线中,据资料显示,—年3月下旬,我国共发生农产品滞销事件起,共涵盖27个省(市、自治区),其中蔬菜和水果为滞销事件高发品种,滞销品种超过80种,蔬菜中圆白菜、辣椒、莲藕、番茄、马铃薯、冬瓜等为滞销高发品种,水果中西瓜、梨、葡萄等为滞销高发品种。
各种滞销的农产品
农产滞销,农产品价格低,土地效益产值低,分析其背后原因,大多归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种植盲目性。种植没有规划,看到别人种什么自己种什么;今年挣钱了,就扩大种植面积,价格低了,明年就减少种植面积。简单说,就是跟风种植比较普遍,这种盲目性与市场供需偏离,因而造成价格因供应明显变化而大幅波动,滞销和卖难时有发生。
第二,产销信息不对称。种植户缺少获取市场信息的通道,缺乏对市场行情的预判能力,很容易造成盲目种植,造成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从而导致滞销。
第三,销售渠道单一。农产品销售渠道更多是依赖于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批发商地头收购的方式,种植户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缺乏对价格的话语权和决定权,遇到价格波动,最终风险会转嫁到种植户身上。
当然,造成滞销和农产品价格低的原因还有很多,看到这些,我们不禁要思考,土地还能产生多大效益?还有没有人愿意种地?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开始“逃离”土地,开始外出打工,走进了城市,留在土地上更多的是号称“60部队”的老年人。他们除了种地,并没有太多选择,只能“企盼”市场行情好,但对此却无能为力。
土地流转,资本进入农业种植领域
随着国家土地流转的实行,越来越多“有钱人”开始回归土地,进行农业种植。这部分群体人员有几个共同的特性:在某个行业或者领域内有所建树,有一定的资金实力,他们看到了农业发展的趋势,将资本投入到了农业种植中。但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他们对农业种植并不了解,认为农业很简单,种下去成熟了就能收获,然后事实并非如此。
农业是一个投入大,回报慢的产业,而且稳定性差,并不能像工业生产一样具有计划性和可控性。很多对农业种植抱着“美好”愿景的人,把地流转了,作物种上了,真正到了管理的时候才发现与自己想的不一样,有点无所是从,不知道是进还是退。有人开玩笑说,做了农业之后,就像是上了海中的一艘小船,茫茫大海中,要么跳海,血本无归,要么坚持前行,也不知道何时能靠岸。
说了这么多,难道土地真的不能种了?土地就是“土”?里边有没有更多财富?我们再来看几个故事。
土里寻“金”,看看下边几个案例
年收入过亿元的崇左“香蕉王”
陈恩云,今年49岁,老家在安徽省芜湖市,年到了广西崇左,承包了亩地种香蕉,并成立了专业合作社。虽是初次种香蕉,陈恩云没乱了分寸,而是提前做好了规划,首先聘请种植经验丰富的种植能手帮他种植,他则进行统一协调,而且给香蕉注册了品牌,“陈氏”香蕉和“谷腾”香蕉,一开始就走品牌化路线。
接下来几年,陈恩云的香蕉规模不断扩大,从亩发展到两万多亩。陈恩云不是盲目扩大香蕉种植面积,更没有局限在崇左当地。香蕉有季节性,在广西崇左8到11月的香蕉品质最好,11月以后,广西进入冬季,不适宜香蕉的生长,此时,老挝、缅甸的香蕉刚好上市,可以巧妙的与广西形成互补,形成一个市场循环,延长香蕉的销售期。就这样,陈恩云在广西崇左种了一万亩香蕉,老挝种了一万亩香蕉,缅甸种了几千亩,加起来两万多亩。
香蕉大王陈恩云
在这两万多亩香蕉种植过程中,陈恩云遇到过行情不好的时候,虽然市场低迷,但陈恩云一直在坚持,而且过程中严格把控香蕉品质。货卖一张皮,香蕉既要好看又要好吃,这样价格才会好。最为关键的是,陈恩云不把种香蕉当成种地,而是组建了一只产销一体化的专业团队,产业化管理,从种植、管理到最后销售,都有专人负责。
陈恩云香蕉亩产大约斤,按两万亩香蕉来计算,一年香蕉产量达到1.2亿斤左右,今年行情不错,一斤2.5元左右,1.2亿斤的产量,就将近3亿的收入,刨除每亩成本元,有近2亿的收入,土地在陈恩云手里变成了“金疙瘩”。
服装“大佬”变身千万“柑橘王”
唐文林,家住广西玉林福绵区,种植了亩柑橘,是位年收入过千万的“柑橘王”。
年以前,唐文林是位服装大佬,开着一家制作牛仔服装的企业,不少挣钱,一年赚个上千万不是问题。随着土地流转,唐文林也想在农业上“试试水”。唐文林胆子很大,手头也有资金,初次尝试,就种了亩柑橘。
为了把柑橘种好,唐文林详细制定了每年学习目标,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种植和管理。第一年学习目标是防虫,从柑橘各种时期发生的虫害、病害着手,用什么药或者什么管理方式,来预防解决它。第二年研究肥料作物营养,柑橘什么生长阶段,使用什么肥料,需要什么元素。再一个是向专家学习种植技术,邀请专家到他的柑橘园,交流种植经验。
在种植中,唐文林具有较强的风险意识,现在他的亩柑橘园,有多个品种:皇帝柑亩,砂糖橘多亩,沃柑多亩,这样多品种的搭配不但能降低风险,还能增加收益。
柑橘“王”唐文林
在种植模式和销售模式上,唐文林不遵循守旧,而是邀请周围果农入股他的柑橘园,每年分红。销售上,建设了自己的电商平台和包装车间。摘果、清水冲洗、包装等一体化流程,几个月就有上百万斤订单,合作的有拼多多、天猫等七、八个电商平。
年,唐文林亩砂糖橘,产量约60万斤左右,收益多万;沃柑多亩,产量多万斤,收益万;皇帝柑多亩,收益多万,总共收益0万左右,这也是土地创造的价值。
土地生金,农业价值正在体现。
像陈恩云、唐文林这样的种植大户,在采访中我们还遇到了很多,他们都通过自己的规模化种植获得了高效益。如果说没有他们的规模,在有限的土地上是否一样可以创造价值呢?
昌邑市都昌街道有位大姜种植户,名叫徐立荣,管理着5亩大姜,从年开始种植到年,徐立荣的大姜亩产都没过万斤。年开始,她改变施肥习惯,针对大姜生长,请专家制定生长期营养施肥方案,加强了管理,当年大姜产量突破一万斤。年,徐立荣估算自己大姜亩产能达1斤,产量比年提升近1倍,现在昌邑大姜市场收购行情在每斤4.5元左右,这样一亩地大姜能给她带来元的效益,除去种植成本0元左右,徐立荣一亩地大姜纯效益可超过5万元,5亩大姜年收入接近30万!
昌邑大姜种植户——徐立荣
解飞鹏,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金牛镇河夹庄一位石榴种植户,今年51岁,种了大约7亩石榴园,主要为“突尼斯软籽石榴”与“红宝石石榴”两个品种,今年解飞鹏的7亩石榴在成熟前已被外地客商以每斤6元价格提前预定,而当地品质差的石榴2元一斤,差别很大,解飞鹏一棵树红石榴,就能卖千元,这是因为他的石榴品质好,不愁卖。他的3亩石榴今年能卖16万元,平均每亩5.4万万元,刨去成本与其它人工费用,3亩石榴一年能为他带来15万左右纯收入。而且解飞鹏信心十足的说,等明后年7亩石榴全部进入丰产期,保守估计年收入能达到35万。
同样在宾川的县力角镇长坡岭,有一位名叫王仲明的柑橘种植户,他的柑橘园有35亩,柑橘树大约棵,产量大约20多万斤,如今每斤价格大约在3块多钱,每年能为他带来五六十万收入,刨去成本每亩地纯收入超过1万元,35亩柑橘纯收入近40万。
……
这些,都是我们在平时采访中遇到的典型和案例,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农业的价值,看到了土地里蕴藏的财富。
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金牛镇石榴种植户——解鹏飞
柑橘种植户——王仲明(右)
“土疙瘩”变成“银疙瘩”、“金疙瘩”,我们应该怎么做?
“土疙瘩”变成“银疙瘩”、“金疙瘩”,我们应该怎么做?
如何做才能在土地上获得更大效益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定目标:不管是大规模农场,还是小户种植,根据土壤和种植作物情况,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目标,一亩地要多少产量,获得多少效益,平时一切管理措施为了这个目标去努力。切莫今年这样种,明年还是这样种,年年没有变化,土地就没有更大效益。
2、树立品牌意识:品牌是品质的体现,最终决定效益的不单是产量,更为重要的是品质。同样地区种柑橘、种芒果、种菠萝,品质差的价格低,甚至滞销,品质好的照样买个好价钱,所以在种植过程中要通过科学管理提升农产品品质,通过品质、品牌来增值。
3、农业种植需要持之以恒,要坚持。农业种植,尤其是经济作物、水果类种植,前期基础建设投入大,回报时间长,有人因为没有看到回报,不舍得农资投入,造成作物长势不好,产量和品质受到影响,效益降低。效益低,回报低,更不舍得投入,以此陷入一个恶性循环。所以,既然要种地,就要坚持,效益好的时候,不要盲目乐观、没有目的的扩种,效益不好的时候,不要悲观,市场总有起伏,只要支持,会有回报。
4、学会借助优势资源,提升土地价值:传统农产品销售多以地头和批发市场收购为主,我们不妨转换思路,现在网络销售、城市社区生鲜店、水果店以及超市消费群体巨大,对农产品的质量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