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长沙公交往事1路车又称圣地专线,线路
TUhjnbcbe - 2025/6/25 17:31:00

长沙公交往事(2)

枬子编辑

马桶

长沙公交往事(1):最早的公交车是烧木炭的

1路线可以说是长沙历史最悠久的线路,且路线一直未作大的变更,只是向两端延长过几次。

年7月开始,此条线路正式运营,是从袁家岭经先锋厅、黄兴路至五一广场,全长约3.6公里。这条线路一开始命名为东西线,年又改名为2路线。年9月改名环城线,由东塘广场出发,经南门口、先锋厅、袁家岭,再沿韶山路至东塘广场。年12月1日,正式更名为1路线,由袁家岭经先锋厅、黄兴路、西湖路至老火车南站。年7月起点站延伸至长沙火车站。年10月,改经中山西路、沿江大道至老火车南站,全长9.2公里。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我家住在小吴门,家门口唯一的公交车线路就是1路车。我记得三四岁的时候,跟奶奶坐在马路边看汽车是一大乐趣,当时马路上最多的是解放牌卡车,偶有一辆超长的车驶过,里面坐了好多人,奶奶就告诉我,这叫公交车,是坐人的,而平时看的那种车是装货的。还哄我:“你要表现好,过年就带你坐汽车玩。”

虽然那时候公交车票价并不贵,两分钱起价,最贵的票也才一角五分钱,可以从起点坐到终点,横穿整个长沙城。但我家里太穷,长沙城又不大,出门基本都是以步当车。

我真正坐上公交车是七岁上了小学以后,第一次坐的就是1路车。不过这次经历说起来胆战心惊,是被一个同学拖去坐的,因为没有钱,打的溜票。虽然只坐了短短的一站路,那几分钟时间,感觉比一个世纪都长。

票价是两分钱起,根据你乘的站数计算,最高的票价一角多钱。我记得1路车的票价分两分、五分、柒分、一角一等几种(具体多少种记不清了),各种面值的车票颜色不同,最便宜的两分车票是白色的,基本只能坐一站路。

公共汽车是大家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人多,线路少,车少,上学放学时期的高峰就特别拥挤,逃票的人也多。那时又没有现在前门上车,后门下车一说,只看你如何挤得上去。甚至还有挤不上去,用手挂在车门外的。虽说前门、中门、后门各有一个售票员车内流动售票,要求买了票的人把票拿在手上或叼在嘴边,可人多起来的时候实在查不过来。

我们钻的就是这个空子,捡了一张白色的两分废票,从前门上车,挤到后门,把手里的白色车票一扬,飞快地跑下车。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起,1路车的起点是火车站,长沙火车站自年7月1日建成通车后,就成了长沙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好多条公共汽车的起始点。虽然到八十年代后期,长沙城有了30来条公交线路,但跑市内线的只有12条,而这12条线路就有五条是以火车站为起始点。分别是1、路车。而跑郊线的十多条区间车里,也有开往黄花机场方向的14路车起点在火车站。

长沙火车站作为起始点,主要原因是因为公交线路的设置和站点的设置都会根据人们出行便利来设置,火车站的地理位置相对中心,人流量大。1路车所经过的站点,大多也是人流量大的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等。

这两张图分别是是九十年代和今天的1路车线路图,可以看到基本没有变化,只是终点站向南延伸了几百米。八十年代的路线图没有找到,变化主要在后半程,年10月以前,1路车到了先锋厅就左拐上黄兴路到南门口,而不是走今天的沿江大道。

今天的1路车共有20站,而在八十年代只有不到10个站点,且站点之间的距离比今天要远一倍以上,有一公里多。

1路车前半程走的是八一路和中山路,也是我最熟悉的地方。从火车站的站前广场出来,沿着八一路向西行驶,七十年代修建整合而成的八一路,西起小吴门建湘路口,东止东屯渡桥,总长六公里多。以五里牌京广铁路为界,西段称八一西路,属城区,东段称八一东路。一路车走的就是八一西路。

八一路往西过了小吴门就叫做中山路了,1路车前半段基本是把中山路从头走到尾。包括前半段的八一路,在民国时期也是中山路的一段,小吴门至清水塘原来叫中山马路,清水塘至韶山路原来叫中山大马路。

中山路自然是因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得名。全国包括台湾地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道路约三百多条,其中叫中山路的道路占了一半以上,这种现象在世界上非常罕见。它们大多处于城市的中心繁华地带,见证了城市的沧桑巨变,保留着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忆。年先生逝世后,为了纪念他,全国几乎每个大城市都把原有的一条繁华商业街改名为中山路。

民国时期的中山路图片来源:《长沙晚报》

长沙的中山路是在清朝的贡院街基础上进行扩建的,年2月,长沙开始修建此路,年7月,长沙中山路前半段(中山马路)完工。

八十年代初期,我在长沙市一中读初中,最常遇见1路车的地方,是在八一桥上,即小吴门站与清水塘站之间。我们同学有很多坐1路公交车上学,他们把1路线叫做“圣地专线”,是因为它要经过长沙好多“革命圣地”。

在报刊网络上,经常会发现把“胜地”与“圣地”混淆的现象。其实这两个词是有区别的。“胜地”指著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比如常见的“旅游胜地”、“避暑胜地”等。“圣地”的含义则完全不同,“圣地”指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或作用的地方。“革命圣地”自然是指老一辈革命家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长沙的“革命圣地”有很多,如清水塘、望麓园、船山学社、第一师范、桔子洲头、新民学会等等,其中超过半数都集中在1路线上。

第一站就是清水塘。

清水塘就在一中隔壁,可以说是我们一中的后花园,我们放学后最爱去清水塘玩。有两个原因,其一,这是一个公园,环境很好还不要门票(当时像烈士公园这样的公园都要收门票,而参观“革命圣地”是不要门票的);其二,这里一年四季种植着众多的水果可以偷吃,如柿子、梨子、葡萄等,地里还有蕃茄、黄瓜、菜瓜。最多的是桔子,一到桔子收获的季节,满树的桔子煞是爱人,不过有专人看守。

清水塘图片来源:网络

有一天中午,我和几个同学又到清水塘去玩,见后面的小山坡上也有桔子树,可喜的是那山坡上竟然没有保卫。我们大喜可望,直奔山坡而去。那树上结的桔子跟普通的桔子略微有点不同,表皮更粗糙一点,个头也比桔子大。我猜想这肯定是个新品种,剥开一个吃,刚尝了一口就“哇”的一声吐了起来,又苦又酸,根本吃不得。后来问了家住清水塘的同学才知道,这个不是桔子,是臭皮柑,主要是当药用的,确实吃不得。

长沙所有的“革命圣地”里,桔子洲头和清水塘是游客最多的地方。我们经常在这里玩,偶尔还要帮外地的游客指点迷津,因为清水塘里面有两口塘,大的那个才是原来的那口池塘,而靠近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不远处,另有一口小池塘,因为周边大树掩映,这口池塘反而显得更澄澈些。

很多外地人前来,总是分不清这两口池塘谁才是真正的清水塘。这时就需要我们学生伢子来指引了。当然,我们讲解的时候,充满了自豪感,毕竟这是长沙的骄傲。

中山路上则有两处革命圣地,分别是湘江宾馆隔壁小巷中的望麓园和再过去不远的船山学社。

望麓园这里地势较高,与河西岳麓山遥遥相望,故称望麓园。清时为宁乡试馆,后改为宁乡旅省学生寄宿处。年中共湘区委员会成立后,经何叔衡、姜梦周介绍,在此开办“长沙织布厂”,为党筹措活动经费。年至年,毛泽东曾在此小住。其实就是一间极简朴的平房。原址早已被毁,八十年代时留下的房屋建筑,是年按原貌重建的,室内陈设,基本上保持原状。

魏家范老师画作:《望麓园巷口》供图:魏鸥

去年我的同学魏鸥写了一篇文章《爸爸的画》怀念他的父亲,也是我们一中名师魏家范老师,其中有一幅画他说不知道画的是哪里。我一眼就看出来,这不就是望麓园巷口嘛,应该是站在南面的湘江宾馆围墙外画的。今天这里早已被拆除,只保留了一堵墙。

我对望麓园比魏鸥熟悉,是因为我们班有位陈姓同学就住在对面的望麓园小学里,我经常去他家玩(我跟魏鸥老师同级不同班)。可惜这位陈姓同学英年早逝,不然一定可以讲好多望麓园的故事。

船山学社始建于清光绪初年,初为曾国藩祠,为一座单层三进四合院。祠堂修好之后,名人郭嵩焘将祠旁一栋砖木结构、山墙青瓦、朱漆木窗的小屋作校经堂,命名为思贤讲舍。由于曾、郭二人都以张扬王船山之学为己任,郭嵩焘将讲舍取名“思贤”,意思是思念王船山、曾国藩等先贤。思贤讲舍在形态上是一所书院,以期通过讲学,达到光大先贤思想的目的。郭嵩焘亲题思贤讲舍:“当国者如醉卧覆舟之中,身已死而魂不悟;忧时者如马行画图之上,势欲往而行不前”。

讲舍建成之后,郭嵩焘亲自任主讲,不久,因赴京办理洋务,讲学被迫停止。此后,他出使海外,任外交大臣,频繁往来于英法之间,讲舍也就处于荒圮状态。

郭嵩焘像图片来源:网络

五年之后,郭嵩焘重返讲舍时,已人到暮年。郭嵩焘去世后,原有学风尽失,但办学仍持续了一段时间。年,谭嗣同的老师刘蔚庐(人熙)在思贤讲舍旧址内开办船山学社,从而使船山之学继续得以张扬。

年毛泽东、何叔衡等人利用船山学社的社址自筹经费创办湖南自修大学,在此汇集人才,培养干部。这所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第一所培养干部的学校,从年8月创办到年被查封,自修大学学员共达多人,为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骨干。年建筑毁于文夕大火,年在原址复建。

船山学社的前坪是块长方形的水泥坪,约百多米长,二十来米宽。这里人又少,特别适合练百米冲刺。我们学校的短跑队经常在这里训练,所以来得也比较多。船山学社比望麓园要幸运,因为长沙考古研究所一直在学社内办公,所以至今仍保留了下来。

1路线后半程的“革命圣地”则是书院路上的第一师范,八十年代后期我有个同学在这里读书,我也经常坐1路车来找她玩。

由于中山路一带在清末民初是政府衙门所在地,也留下了不少与政府要人有关的老建筑。像民国时期原湖南省主席何键的两处公馆都在这条线上。一处是著名的“蓉园”,另一处在望麓园隔壁的湘江宾馆内。

蓉园的前身为“容园”,原是晚清长沙某富贾的私家园林,后于民国时期改建为时任湖南省主席何键的私家花园,解放后的年正式更名为蓉园宾馆,有重要领导人和外国元首来长沙都是住在这,毛主席就曾十次在此下榻。也正因此,蓉园一直都保存得很好。不少老长沙管这叫湖南的“钓鱼台”。这里在八十年代以前都不对外,六十年代对外称“基地”,年才开始接待外来客人,直到年门口的武警执勤台才拆岗,正式开放。

何键的另一处公馆于年扩建,初名湖南省交际处,一色的红砖清水墙、琉璃瓦的仿苏联建筑风格。主要用于接待外宾。年更名为湘江宾馆,里面仅保留了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原何键公馆一栋,在九十年代以前一直被当成办公用楼和职工宿舍。

9年的何键公馆图片来源:《三湘都市报》

湘江宾馆现在已被拆除,如今正在热火朝天的盖几栋高层住宅,可以想象这个楼盘又将是天价。而那栋老楼孤零零地缩在工地一角,应该是属于保护性建筑不能拆,看上去颇为怪异。

另一处老建筑就是中山亭,据民国十九年(年)《湖南政治年鉴》记载:“长沙市督署坪旧址之前,原有照壁一道。照壁之后,则为前先锋厅营房,名先锋厅,占地数百方。革命以还,督署改为省府,先锋厅房屋废弃不治,且照壁为封建时代之遗物,公认应拆之。适修筑中山路占用民地甚多,经建设厅令拨先锋厅地皮赔偿人民之损失,而中山路路线又经过照壁之前,于是圈用照壁前后之余坪并先锋厅地,总名省政府前坪公园,而于照壁地点建高70余丈之钟楼。先锋厅之中央则辟宽三十尺之马路,前通吉祥巷,后抵钟楼,又分两支与中山路相联,左通老照壁,与停车场相邻,均以碎石敷设之。钟楼之后,掘椭圆形水池,深六尺,池栏为砖磴,中间绿釉瓷柱,壁系砖砌,外敷水泥胶泥。池外为草地,间植花木,而以水泥矮柱贯铁链以环之。”

时有晚晴拔贡王选豪为中山亭题联云:“一览凌空,城郭万家归眼底;九宫在望,云山四面豁情怀。”

亭内装上了从德国购进的电动标准时钟。人们从此经过,举目遥望,即可获知时间。所以,中山亭的建成又是长沙城市使用公共标准时钟之始。

在当时,这座公园钟楼高矗,池水清悠,红花绿草,为长沙标志性景观。年,市立民教育馆设于该处的附楼,下层为书报阅览室和游艺室,中层为办公室与教室,上层系平台,为民众茶园。因地点适中,交通便利,每天来馆民众达人以上。

到了七八十年代,这座亭已显得很破败,昔日“省府前坪花园”已难觅踪迹,小亭孤独地矗立在先锋厅中央,周围用铁栅栏围起来,灰蒙蒙的很是怪异。我小时候读《巴黎圣母院》,总觉得中山亭上也住着一位钟楼怪人。八十年代中期起,钟楼周围突然搭建起了许多两层房屋,卖糖油粑粑的,卖臭豆腐的,卖服装的,五花八门,一应俱全,这一带被弄得乌烟瘴气。

中山亭老照片图片来源:网络

直到3年,历经所谓的“修旧如旧”后,拆除了周边的违章建筑,中山亭重新开放。

同样“修旧如旧”的原国货陈列馆也在附近。中山路当时号称省内“商业第一街”,得到这个名头,除了有中山路百货大楼(国货陈列馆),周边还有银宫电影院、红色电影院、青少宫等多家娱乐场馆,更重要的是有三角花园和对面的四维商场。那时候,这一带是长沙潮人的聚集地,我二十来岁时的服装鞋帽基本都是在这里买的。

小时候这一带来得多的还有青少年宫和少儿图书馆。长沙市青少年宫就是清朝时的湖南巡抚衙门所在地,辛亥革命时为湖南都督府署地,抗日战争胜利后此地建为中山公园。年,以旧中山公园为依托改建为市青少年宫,年动工,年春节正式对外开放。只可惜没有留下任何清朝时期的建筑。

而位于湘江宾馆和船山学社中间的湖南省少儿图书馆是省内唯一独立建制的、以少年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省级公共图书馆。那时候搞到一张图书证是很不容易的事,我父亲通过熟人关系给我弄到的图书借阅证是我们班上唯一的一张,最后班主任老师出面做我的工作,让这张图书证变成了全班同学的公共财产,大家轮流去借阅图书。

1路线从先锋厅转黄兴路、书院路的后半程我坐得比较少,没有更多的故事可讲,希望有人可以补充。下篇我来讲2路车。

来源:故事长沙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沙公交往事1路车又称圣地专线,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