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幅工笔重彩《金碧莲花屏风》
高2.8m,宽12m
作者/王迦南、蔡小丽
年仲秋,金风送爽的时节,旅英中国画家王迦南、蔡小丽夫妇专程访问了河南嵩山少林寺,对始建于北魏时期皇家寺院少林寺变迁的历史深为感慨,向接待的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发愿,要为千年古刹创作一幅壁画供奉。释永信方丈允诺给一个殿安放这幅壁画,决定将年久失修的普贤殿重修启用。对此宏愿善举,王迦南先生受托担纲按照国家对古建筑修复的要求设计、监督并精心重修普贤殿,和蔡小丽先生共同创作一幅金碧莲花图。
复兴重彩走进少林
重修普贤殿典礼释永信给王迦南颁发重修普贤殿的授权委托书
《金碧莲花图》礼赞
文/金琞(美术评论家)
历时三载的孜孜努力,在王迦南与蔡小丽先生的手下,传统宋代营造法式建筑风格的普贤殿修整完工,一幅长达12米、高达2.8米,由10块版面组成的巨幅作品《金碧莲花图》横空出世。整个画面营造出一种不哀不乐、悲悯自觉的时空境界,与安放壁画的普贤殿以及殿内的普贤菩萨雕像合成一体,成为当代公共空间艺术的范例。
古今中外的文化艺术创作,如古巴比伦、古希腊、古埃及、古印度的艺术创作在对人生、世界的认识和向往中,常把睡莲、荷花奉为圣洁完美的形象,作为崇尚信仰神明的代表符号,用于强化、装饰对艺术的向往描述。我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种植荷花的传统。莲科植物莲花的花朵,被统称为荷花,子实称之为莲子。近代植物分类学将其中文学名称为荷花,别名莲花、藕花、芙蓉、菡萏,属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木兰亚纲、毛茛(山龙眼)目、莲科、莲属、荷花种。称莲花是指它的科、属,称荷花是指它的种类。古代南北朝时代佚名的乐府民歌《西洲曲》有“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的描述;唐代诗人张籍在《送从弟之苏州》中有“夜月红柑树,秋风白藕花”的诗句;宋代诗人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都是古代采莲图、莲花盛开境况以及莲花在传统文化价值、审美意识追求的真实写照。
《金碧莲花图》装潢完毕,一展雄姿,带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意象感受。那些蕴含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意蕴和审美情趣的线条、色彩、光线构成了生命活力和多元情绪,承载着对自然规律和传统文化的敬畏,融合了近现代东西方文化艺术的精髓,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将成为中国传统重彩工笔绘画的代表作之一。
在午后斜阳背景深层处,《金碧莲花图》随着时光构图的节奏,渐渐透映重重厚实、沉稳、亲和的本金色,一扫炫耀、浮夸、浅薄的土金妆,与画面透层的造型产生相互对应的效应,形成极强的对比,构成画面的厚度、深度、高度。全图保持着画面语言的纯粹性,舒缓有度的旋律感,鲜明饱和的光艳度,蕴含哲学思考精神的多维可能性,显示出洁净、华贵、典雅的基调和文化艺术精神的富丽堂皇。
王迦南、蔡小丽先生继承了唐、宋绘画的优秀传统,长期研习积累、潜心锤炼,以对艺术的直觉感悟、扎实的绘画功底,吸取世界现代绘画的技法,用独创的个性语言——源于传统又极具时代性的绘画形式和色彩、光影技巧,再现了重彩绘画的神韵和光彩的魅力。在他们笔下,清晰展现出莲花、荷叶、莲蓬、芦草的肌理,重彩工笔精准造型、色彩变幻、逼真写实的株株莲花无不喷薄欲出,好似每朵莲花、荷叶、莲蓬随着莲梗的摆动在微风中上下翻腾、摇曳,寥廓万类尽自由。
49朵莲花、18枚莲蓬远近布局错落有致,形成立体的多点焦点,透视感强,具有强烈动感。它们由片片荷叶护佑茁壮生长,好似舞蹈演员在音乐旋律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在舞台和聚光灯下以优美的身形和姿态塑造出美丽的形象;又像怀孕的母亲,用身心迎接和拥抱阳光、空气,以充盈的营养孕育健康饱满的莲子。无论花瓣的单层、复层都在光线的映照下反射出独特光彩,造就富有韵律感和光感的空间。古人称之“五种天华”的白、红、粉红、紫红、*五色的花瓣围绕着碧绿的莲蓬,在正反各面和不同角度上折射出透明的光影。
《金碧莲花图》全图构思气势宏大,布局严谨,莲梗、荷叶、莲花和繁多的芦草,按照各自生长空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全图遵照大自然的法则,将人性和情感融入自然规律,是艺术家自身体验的情感表达,及诗意、优雅笔墨语言提炼后的再创作。近景、中景、远景的莲花在萌开、怒放、凋谢,生出的莲蓬在充实成熟。
低矮的莲花怡然自得,修长莲花的昂首挺立,更有在荷叶遮蔽下半遮面的“丛中笑”,均显示出传统花鸟绘画纯熟的写实性和写意性。通过这些技法完美地描绘出每类植物造型的细节,组成每个局部的空间关系单元,继承了传统绘画的“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整幅画闹中取静,松紧有序,依从自然的生命节奏,每个局部积小型成大势,最终汇合成一个丰富饱满、充满活力的金碧莲花图。
《金碧莲花图》整体画面造型、色彩和意向的趋势就像一幅豪华的“帝后礼佛出行图”。全图坚挺的、泛射金色的荷叶就像一柄一柄高擎着的罗伞华盖,笼罩着簇拥帝后的盛装王公将相队列,前导仪仗华丽森严,组成朝觐大典的浩荡行列,一如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以求最终得到圆满解脱的快乐。
普贤菩萨又称三曼多跋陀罗,意思是具足无量行愿,具备众德。普贤菩萨是大乘菩萨的代表,象征大乘佛教的精神,表征是菩萨行,表行践,主一切理德、行德。王迦南、蔡小丽先生创作的《金碧莲花图》通过有序的陈式规范,体现了普贤菩萨行愿、行践的精神。
生物界有着著名的“荷花定律”:荷花开放的季节以30天为计,第一天开放的只是这片荷花总数的1/5,第二天会有两倍数量的荷花开放,到第29天会有1/2的荷花开放,直到第30天全部荷花才会开满。最后之日荷花开放的速度是前29天的总和。这说明凡是万物成长的过程,必须将精力积累到足量,由此厚积薄发,根深方能叶茂。王迦南、蔡小丽先生致力复兴重彩,追求民族文化的自信,以诗性原则和意境再造,驾驭精美的线条、瑰丽的色彩,创作出充满美学追求的绘画作品,表达精神领域的思考、领悟和胸中的格调、境界。《金碧莲花图》如是矣!
(点击查看大图)
王迦南、蔡小丽先生创作的《金碧莲花图》绘制过程:
先是勾勒巨大的画稿,
然后将画稿平铺在地面上泼彩、泼金,
接着是三矾九染,
一片片荷叶、一朵朵莲花,
一遍遍晕染,一重重着色。
莲花清供与大匠精神
少林寺普贤殿的修缮及《金碧莲花》的创作
文/李建群(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评论家)
年4月21日,在毗邻天安门城楼的太庙美术馆将有一个特殊的画展开幕,这就是《莲花清供与王迦南、蔡小丽大者之美中国画展》。这个展览主要展出的是两位艺术家创造的巨幅工笔重彩《金碧莲花屏风》,这幅高2.8米,宽12米的巨作以恢宏的气势描绘了旭日初升的荷塘中一望无际的壮丽景观。与这幅作品一同展出的还将有一组视频,记录了该作品将要永久陈列的建筑——嵩山少林寺的普贤殿以及该殿的修缮过程。这个展览有它的非凡意义:它是由职业艺术家的纯艺术作品走进寺庙殿堂的活动,是学院派艺术家对宗教性公共艺术空间的贡献,它将成为中国人文化生活中一个重要事件。在这个作品后面还有一个感人故事,也承载着在时下的中国弥足珍贵的大匠精神。
年初,旅英艺术家伉俪王迦南、蔡小丽登嵩山游历少林寺。这座千年古寺唤起了他们对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他们当下决定:要为这座古寺捐献一幅画。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当即应允给他们一座殿。两位艺术家经过一番考察,选择了已经关闭13年之久的普贤殿,并受委托负责监理该殿的修缮。
普贤殿建造于20世纪80年代,于改革开放之初仓促建成。当修缮人员打开尘封的建筑检查时,却发现这座大殿年久失修,屋顶漏雨,房梁腐蚀,而殿内的大木柱柱脚已被白蚁蛀空,大殿随时有倒坍的可能。负责监理的艺术家经过与少林寺方面的商议,决定在原来的地基上对大殿进行彻底修缮,以修建一座堪与少林寺千年盛名相称的普贤殿。
少林寺修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是汉传佛教禅宗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在以后的一千多年历史中,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命运,少林寺也几度兴衰,最后在民国初年到文革期间历经战火与劫难,终至衰败。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电影《少林寺》的热播,少林寺又一次进入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