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从感染到发病只要1天柑橘春梢幼果头
TUhjnbcbe - 2021/2/17 16:37:00

褐斑病简介

柑橘链格孢褐斑病,简称柑橘褐斑病,果农俗称"黑疤病"、“黑点病”。因为发病快广东地区也习惯称为急性炭疽病。主要危害部分橘类,橘与柚、橘与橙的杂交品种,以及葡萄柚等,如在贡柑、茂谷柑、爱媛38、默科特、红橘等柑橘品种上发生较多。该病传播速度非常快,且容易复发,常引起落叶、落果、枯梢,果实感病后带斑难以鲜销,处置不当的话后果相当严重。柑橘链格孢褐斑病

危害症状图解

褐斑病主要危害嫩梢,花蕾,叶片和果实。叶片感病柑橘褐斑病幼叶症状刚萌发的幼叶发病,出现针头状大小的黑褐色油渍状斑点,病斑较为局限,周围*色晕圈不明显。已展叶,但尚未革质化的叶片最感病,一旦发病,产生褐色斑点,病斑迅速扩大,由于*素沿着叶脉扩散,形成带尾须状的病斑。柑橘褐斑病成熟叶片症状部分革质化的叶片发病,病斑褐色近圆形,随着病情发展,病斑中央变灰白色,病叶一般不脱落,潮湿时其上产生黑褐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成为田间的初次和再次侵染来源。1、主要危害幼果、叶片、枝梢;2、橘类及杂柑类品种比较感病;3、病菌在叶片、枝梢、果实上越冬,通过气流传播,条件适宜时48小时即可产生症状;4、在温度合适(20-29°C)时,表面保持8-10小时的潮湿,病菌6小时即可完成侵染;当温度降低到17度或上升到32度,需要24小时才能完成侵染。新梢感病新梢发病,先出现针头状黑褐色凹陷小点,病斑上下左右扩展成椭圆形或梭形,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大,环绕一周后,其上部分即变黑褐色枯死。发病严重时,病斑可蔓延至较大枝梢的木质部,使上一年生的枝梢也枯死。花器感病花梗和花蕾发病变褐枯死。幼果感病刚落花的幼果即可被侵染发病,病斑很小,针头状,黑褐色,凹陷明显,整个果面均可发生,但病斑以近果柄部位较多,幼果一般很快脱落。果实感病果实感病膨大期和成熟果实发病,典型的病斑为近圆形,褐色,中间凹陷,呈灰白色,病斑周围有明显的*色晕圈,这些病果大多提前脱落。此外,果实上还可产生灰白色木栓化微隆起的痘疮状病斑,隆起部位用指甲刮之易脱落。

发生流行特点

1、流行途径链格孢菌以无性态参与病害循环,病菌主要在带病的成熟叶片上越冬,翌春气温回升后,带病叶片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降落在新梢、嫩叶和幼果上,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素,致使所接触细胞死亡,细胞器降解,形成坏死斑,病菌从死亡的细胞中获取营养,生长发育并进一步产生*素,*素沿导管扩散,加速细胞坏死和病斑扩大,最终导致病叶脱落。病害的发生与降雨有关,但露水也能足以引发病害的发生和发展。在适宜温度下(20~29度),叶片持续湿润,病菌仅需8小时即可完成侵染。2、流行规律柑橘褐斑病的病原为链格孢菌,该菌专性比较强,只感染部分柑橘品种,如贡柑、茂谷柑等。褐斑病发病早、侵染时间长,以春梢、幼果期和果实膨大期(4月下旬至6月中旬,8月下旬至10月上旬)发病最重。在各次新梢中,以春梢发病最重,其次是秋梢,夏梢发病最轻。3、流行原因凡栽培管理差,其它病虫为害重的;地势低洼、积水;果园郁蔽、通风透光不良的;树势弱挂果多的;偏施化肥,土壤有机质含量少的果园发病较重。

综合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择无病苗木:苗木用杀菌剂消*后方可引进,最好使用脱*苗。改进栽培措施:新建的果园,特别是选择了易感品种的,应在地势较高通风透光良好的地块种植,合理密植,以利通风透光。对于湿度大的果园,要通过开深沟排水措施降低果园的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原菌生长的条件,减轻病害发生。加强树体管理:避免过度灌溉和偏施氮肥,增施有机肥、磷、钾肥、及中微量元素,并配合淋喷海精灵生物刺激剂,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并促进新梢抽发整齐和快速成熟,缩短感病期。减少初侵染源:柑橘采收后,最迟可在春梢萌芽前,剪除病枝、病叶,移出果园集中烧毁,以减少初侵染源。对于荫蔽严重的果园,应进行大枝修剪,以利于通风透光,缩短叶面水膜持续时间,减少病原菌侵染的机会。冬季或早春修剪(关键):结合冬季或早春修剪,彻底减除病虫枝,让果树痛风透气。2、化学防治根据褐斑病的发病规律,应在春梢、幼果期和果实膨大期抓准时机施药,其中以春梢3~5cm时和落花期2次防治最为关键,秋梢期根据发病情况再喷药1~2次。春梢萌发期:避免施用过多的氮肥,可以减轻病害。谢花2/3:根据天气情况和上一次用药情况进行轮换,可以选择长效型的预防药剂吡唑醚菌酯,短效保护性药剂代森锰锌、代森锌、克菌丹、苯醚甲环唑等。治疗性药剂:45%咪鲜胺、氟硅唑等。幼果期:时刻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感染到发病只要1天柑橘春梢幼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