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国仙 图/柳进东 马迎春 张国仙
三载光阴,一千多个日夜,十街温热的红土地上演绎了一段传奇,书写出一卷华彩篇章。昔日枯槁萧索的万亩荒山蜕变为如今葱茏繁茂的万亩橘园,新兴的规模化柑橘产业如火如荼蒸蒸日上。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机缘巧合,在一个微雨的清晨探访十街腹地。
车在扒河沿岸缓行,四周群山环绕,低热河谷丰富茂盛的植被在细雨的滋润下蓬勃绚丽。身为土生土长的易门人,竟在而立之年才真正深入这片曼妙的土地,想来汗颜。
行程目的明确——柑橘基地,于我,那既是一场期待,亦是一份心结。
儿时随父亲跑货运,易峨旧路需途经十街张所一带,道路两侧郁郁葱葱,一边是遮天蔽日的厚竹,一边则是硕果累累的橘树。一路颠簸加之晕车,盯着路边金*诱人的柑橘移不开眼,心中绵密幻想揣度,把柑橘的酸甜可口无限放大,几乎一时冲动做了窃贼。此后的二十余年里,对十街的印象只有两物:厚竹和柑橘。此次专访,让我笃定相信冥冥之中自有注定,筹谋着必定要用舌尖细品柑橘之滋味,以偿多年夙愿。
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极目皆是繁茂的柑橘树,到山顶下车,顾不得飘洒的细雨,迫不及待钻进柑橘园里。嗅着怡人的清香,看着远山缥缈薄雾和身畔累累硕果,内心的震撼无法言喻。谁能想象,三年前立足之地尚还是一片荒芜?一千多个日夜,这片土地上被布了一盘精妙的棋局,创造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
十街乡位于易门县南部,属南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充足雨热同季。广袤的丘陵及低山河谷冲积盆地里,深厚的沙壤肥力和透气性绝佳,是种植柑橘的适宜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十街乡就开始在扒河低热河谷沿岸试种和推广柑橘栽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然,因种植零星分散未成规模,市场占有率低且发展不平衡,目前保留面积只有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十街柑橘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苟延残喘不成气候。漫长的蛰伏只为华丽蜕变,缺的只是一个时机,一抹足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在国家《柑橘优势区域发展规划(8—)》中,玉溪及其周边地区由于其优越的气候条件、优良的品质和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被农业部列为“云南特早熟柑橘基地”优势区域。随之,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华中农大、玉溪市柑橘科学研究所等单位专家综合分析,十街乡由于气温年较差小,昼夜温差大,十分适应柑橘的快生早熟,其柑橘成熟期比省外早,品质好、风味浓、产量高,丰产时亩产可普遍达到5吨以上,综合认定:“易门县十街乡发展特早熟柑橘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较强的比较优势”。
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年3月,易门县委*府引进玉溪市华冠蔬果有限公司,在易门投资建立易门县橙冠柑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规模化柑橘产业的火种由此点燃。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十街乡荒山面积日渐增大,成为全县新增土地和中低产林改造的主要区域。乡*委*府为充分发挥土壤、气候、交通和区位等优势,带动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年始着手制定《易门县十街乡柑桔产业发展规划》。同年,抢抓林地发展*策机遇大力实施荒山利用开发项目建设,积极引导,按照群众平等、自愿、有偿转让的原则,进行荒山集中流转多亩,围绕“规模上万亩、产值过亿元”的目标,采取招商引资开发、龙头企业带动的方式,先后引进了长源、森源、达源等6家开发商在占马田和张所两个片区种植柑橘。流转的荒山里,绝大多数成为如今葱翠悦目的柑橘园。
棋局开始,每一步都需精确谋划。规模化种植最大的弊端就是市场供过于求导致产品滞销,类似新闻在全国各地屡见不鲜。然而,柑橘种植大户们棋高一着,充分利用十街特有的气候特点,在柑橘品种选择上作了锦绣文章,突出“早熟、丰产、优质”的特色,大力发展优质特早熟的宫本、大浦及早熟的兴津温州蜜柑,填补了7—8月国内市场上的柑橘空白,做到了人无我有,独占鳌头。基地的特早熟密橘可在7月下旬成熟上市,比广西、江西等地的同类柑橘早熟40天,比重庆、浙江等地早熟60天。在近年国内柑橘产业进入季节性过剩导致销售不畅的形势下,特早熟柑橘生产和销售一枝独秀,产销两旺,供不应求。
当然,一枝独秀靠的不仅仅是时间差,口感亦是决胜关键。口感好坏由内外两大因素决定,内在因素就是植株选择,毋庸置疑已经具备,外在因素则由水分和肥料来调控。
柑橘基地已全面普及单株喷灌技术,密如蛛网的水管联接到每株橘树根部,可根据地势阴阳、光照强度和降雨情况灵活掌控喷灌水量,从而调节柑橘的糖分浓淡。然而,仅靠水分调控还远远不够,更大的学问还在肥料里。基地秉承绿色健康理念,所用肥料全部都是有机肥。主肥为腐熟的鸡粪、羊粪、牛粪等农家肥,加入微生物菌种、复合肥、磷酸一铵、硼砂、硫酸锌、硫酸镁等科学配比发酵,再根据植株大小、土壤情况等区别用量,未挂果树和挂果树用量也会不同,以确保植株处于最佳生长状态。在挂果区,肥料配比还得因地制宜,不断增减某些配料比重来调控柑橘的酸甜度,其精细和繁杂让人叹为观止。配好肥料,更繁复的工序就得按部跟进,挖肥槽、按片按株称量配比投肥回填,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不断投入。回报就是,柑橘酸甜可口,声名远播。
柑橘产业如火如荼,资源整合与共享大势所趋。为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柑橘品牌、质量和效益,倾力打造全市一流柑橘强县,年10月22日,县内7名柑橘种植大户协商自愿组织成立了易门县柑橘商会。作为*府与市场之间的“粘合剂”,商会发挥着极大的桥梁纽带作用。由此,十街乡的柑橘产业生产经营由以前的松散无序、各自为战转为联合作战,实现商会统一苗木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市场销售,加强了柑橘产业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工作力度,促进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年7月,橙冠公司占马田基地于年底栽种的3万株柑橘开始挂果上市,产品远销郑州、北京等地。没有任何宣传,都是客户上门预定,商会引领的规模效应和产业效应足见一斑。
天时地利人和,柑橘产业的浩荡江山顺利铺陈。然自古便有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的俗语,万亩橘园如何管理成了种植大户的燃眉之急。浇灌、修枝、间株、施肥等一系列环节都是技术活,稍有差池就会影响柑橘口感和产量。这就要求管理者需相对固定且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积累,家庭包片管理的模式应运而生。基地建好住房等基础设施,农户举家迁入承包管理,年终按管理株数核算费用。各公司都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对农户进行统一培训和跟踪指导,尤其是病虫害防治方面,细致严谨不敢大意。柑橘病虫害重在预防,最长间隔半月必须打一次药,用药也要经常更换,避免抗药性。常见的红蜘蛛、炭疽病、疮痂病、黑斑病等都能用药控制,但*龙病却让种植大户和技术人员们谈之色变,因为一旦染上,就会让橘园成片毁灭,关乎存亡。农户们深知其厉害关系,严格按照技术和时间要求打药防控,丝毫不敢懈怠。
柑橘产业的兴起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劳动就业,提高了农民收入,仅橙冠一家,年用工量就达人次,年人工工资为万元左右。农民对故土自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依恋,能在家门前后就业,其欣喜之情不言而喻。人逢喜事精神爽,爽利的精气神转化为满满的干劲,欢声笑语和着汗水挥洒在葱茏的橘园里,构成一道别样风景。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司和农户都是双赢,稳固的劳务关系亦是柑橘产业长远发展生生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打铁趁热,十街乡柑橘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柑橘产业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立足高原特色,体现现代农业特征,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全新定位,实行区域化布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积极发展名、特、优、稀柑橘产业,促进品种更新换代。扶持龙头带基地,强化流通拓市场,走产、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路子,积极发展柑橘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
同时,规划把十街境内扒河沿岸海拔在米以下的00亩荒山规划为柑橘种植区,现已种植温州特早熟密橘近万亩,未来十余年还将沿易峨、十老公路沿线和扒河低热河谷地带,在张所、十街、金田、大村、脚家店五个村委会的适宜区域集中连片规划新种植柑橘亩,发展柑橘规划总体面积0亩,年产值可达3亿元。项目全部竣工投产后,还可带动运输、包装、贮藏、加工、饮食和观光农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宏伟蓝图令人振奋,“万亩柑橘生态观光园”令人期待。随手摘下一枚金*的柑橘剥开入口,糯软多汁、酸甜适宜,确是记忆中反复幻想的味道。
细雨不知何时止息,云开雾散,朝阳带着和暖的温度抚慰着这片充满希冀的土地。历经雨丝涤荡,天蓝得澄澈,树绿得葱茏,橘*得炫目。温润的红色山峦上,万亩橘树呈螺纹状一圈圈铺陈,壮哉美哉醉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