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正月初六,春节的味道渐渐变淡了,都要好好调节状态,准备开始工作。回忆过去这五天,还是给我们带来快乐精彩。莆田人的春节,热闹、喜气、古朴,既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又有古老的风俗习惯。春节是兴化民间最大的节日,远在异乡的亲人大都回乡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春节活动为时五天,俗称“五日岁”。在莆田过春节,不仅可以领略到新奇和喜庆,更能感受到历史悠久的莆仙文化。
除夕围炉乐守岁除夕,莆田民间统称为过年、做岁、三十暝(夜)、围炉等,有的年份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过年,亦称三十暝,除夕前一天为小年夜。莆仙人过年,大致在腊月二十到小年夜之间的某个晚上,一般为二十八或二十九日多。过年之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为使年过得热闹、旺意,莆仙民间,尤其是农村,各家各户都要备办“红糰”“番薯起”(用煮熟地瓜剥皮捣碎后和米浆、红糖、发面合蒸而成)、白粿、薄糕、油炸豆腐、红柑、茶、酒等,并要杀鸡(鸭)、杀猪(羊)、鱼等,称为三牲,以备祭天地、神、祖先等辞年之用。这天中午,家家都吃芡粉(地瓜面、长寿面、油炸豆腐、猪肉丝及青菜等混合煮成)。
“红糰”是莆仙民间过年时必不可少的东西。“红糰”用糯米粉做原料,里面包着绿豆或者熟糯米,味道甜而不腻。对于莆田人来说,“红糰”意味深长,红色是喜庆的色彩,圆圆的形状寓意着家庭团圆,另外“红糰”的甜也象征着新的一年生活甜甜蜜蜜的。
除夕晚上,家家户户开始辞年了,乡村中响起爆竹声,院前摆着一张系着金钱绣花桌裙的供桌,桌上摆着五果、六斋、三牲和贴着福、禄、寿、喜红纸花的干线面,全家人由年长的老人家领头,依次拈香跪拜天地、祖先,祈祝全家平安,来年幸福。然后,在供桌前烧起了贡银、银纸,并再次燃放爆竹,预示辞年结束。除夕晚上围炉,是我国最普遍的民俗。而莆仙人的围炉,还有许多独有的地方特色。
在莆田过年,围炉是最有年味的。除夕夜围炉开始,莆仙各家各户的厅堂灯火通明,全家男女老少同桌同饮,大家欢聚一堂,同享天伦之乐。在莆仙的一些乡村中,比较讲究古例的,则把木炭烧红放在烘炉里,置于餐桌下面,表示一家亲热团圆、兴旺发达,这或许是围炉的来历吧。
莆仙民间围炉时,餐桌上的菜,大多都有吉利的寓意,而且十分丰盛,盘菜中,鲫鱼(俗名鲫母,谐音积宝)、蟹(要十脚全的,寓十全十美之意)、虾(谐音和,一家和和气气,和气生财)、甜丸子(莆仙方音称软粿,意即日子过得甜甜美美的),上述这四道菜是必不可少的。其他的菜,要视各家的经济状况而定,一般还有猪肉、鸡(鸭)肉、羊肉、闷豆腐、炖油炸豆腐、炒米粉等等。在农村和一些城郊结合部的莆田人,春节时还要在厨房里的水缸内养几条活鲫鱼,表示年年有余。莆仙人很是看重亲情,平日大家在外奔忙,但到过年时,一定要千方百计地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围炉正是亲人欢聚一堂的时候。因此,为表示对亲人的思念,在围炉时,如果有人确实无法赶回家,那也要在餐桌上给他放上一副碗筷的。
围炉后,上辈人给18岁以下的未婚男女分压岁钱;也有子女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压岁钱的;还有丈夫给没职业的妻子压岁钱的。过年给压岁钱的原意:对小孩子是已大一岁了;对上辈人是孝敬;对妻子是夫妻恩爱。压岁,其谐意是崇,即禳灾驱邪之意;在经济上也是一种补助。
午夜过后,家家燃放鞭炮,叫“开正”。除夕之夜,莆仙还有守岁的风俗。旧时,有的穷人为避债,除夕夜到城隍庙去看戏,这样,债主就不敢在城隍爷面前讨债了,此俗叫看戏,莆仙民谚有三十晚看戏。现今多数人家,利用三十晚上,全家人欢坐一起,一边嗑瓜子,一边专注地观看电视播放的春节联欢晚会,直至深夜。
初一早一家人凌晨起床,穿上节日新装,莆仙有“好穿初一早”的俗语。以线面、“福饭”(干饭)祭祀祖先。祭毕煮线面,每人一碗。碗面上有炒花生仁、紫菜、肉片、香菇、冬笋、京尖(*花菜)等佐料。在外未能回家过春节的已婚直系亲属,每人也有一碗,俗叫“出头面”,寓意福寿绵长,全家团圆。不能多用面汤,吃线面时面汤要喝完,俗语有“初一早喝面汤,出门逢雨衣不干”之说。吃面后,亲邻戚友间互相拜年,宾主互祝新年如意。主人以线面、红柑、瓜子、糖果招待客人。亲戚长辈给下辈孩子“压岁钱”。临行时,主人赠红柑一双,表示吉利。市上停止交易,白天游春人流如潮,晚上红灯辉映,放鞭炮、观焰火,一派新景象。初一早忌扫地,怕扫掉财气,后来权宜从大门向内扫,垃圾等初三开店门时倒掉。红柑烂了,只说红柑发财了。
初二日是禁忌日,人们不敢互相串门。此俗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年)十一月廿九日,倭寇陷城,莆人被杀者众多,至正月初一贼始退,逃难的人们返家收殓遭难亲友,串门的都是吊丧之人,因此,此日就成为不吉利之日,忌往来。不过凡初一到过的,不犯此忌。
初三日因初一、初二两天闭井门不取水,初三早才祭神开井门汲水。开店铺的生意人于此日早鸣炮开门营业。新嫁女在这天由新郎作陪,回娘家向父母拜年。在仙游,这天还是“做十”日,祝寿亲友络绎不绝。祝寿的礼品一般有线面、鸡蛋、炮烛(女的“做寿”要加花粉)、布料、鞋帽、中堂等,数量多少有一定的讲究。
正月初四做大岁莆仙民俗与全国许多地方民俗基本相同。岁时,家家户户都有“扫尘”(莆仙俗称“扫巡”)、做年糕、祭神、大年三十夜“围炉”、拜年、闹元宵等风俗。
然而,莆仙地区“风俗好尚,有东周齐鲁遗风”。在历史上,莆仙地区是“衣冠南渡,如有闽者八族”的聚集地和扩散地之一。所以,在莆仙民间蔚成了几千年来多姿多彩的传统风俗。至今在莆仙民间仍遗存着十分独特的风俗,如大年三十晚上不动刀,担心招来杀气;正月初一早晨不能扫地,担心扫走财神;正月初二亲朋好友相互不串门,担心不吉利,并约定为忌俗。
莆仙还有一项特别的风俗,就是“正月初四做大岁”。“大年三十过一个年,正月初四再过一个年,莆田这种五天内过两个大年的习俗在福建省独一无二。”除了年三十晚上和正月初一之外,莆田初四这天也要过大年,这一天的“年”在莆田称为“做大岁”,其热闹程度和规模与年三十的“做岁”一样。在初四这一天,坚守传统的莆田人都要吃长寿面和“红团”,在初五早上这一天,莆田的各家各户也会像大年初一一样开始燃放鞭炮,沉浸在过节的气氛之中。
初四“做大岁”这个风俗,在莆田有一段悲惨的历史记载:明代嘉靖四十一年(),倭寇侵犯福建,占领宁德横屿、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据点,四处烧杀掠抢。兴化府城(今莆田城)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时分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据达两个月之久。兴化城内被焚毁殆尽,死亡3万余人。当时,莆田男女老少奋起反抗,被倭寇割舌断胫,或火焚、钉死,惨不忍睹,倭贼灭绝人性的暴行震惊海内外。次年正月廿五日,由于城内死尸腥臭不可居,倭寇只得暂退平海,直到抗倭英雄戚继光兵到,兴化城得以光复。这时,逃亡山区的老百姓,才纷纷于二月初二返回家里。大家一方面掩埋亲友的尸体,另一方面收拾破碎家园。这时,年节已过,人们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后,于二月初四重新做岁。
由于两个大年时间间隔太长,且农历二月农事正忙,于是,莆田民间约定将农历二月初四“做岁”,改为正月初四“做岁”(围炉),并将年三十晚上改为“做小岁”,正月初四晚上称为“做大岁”。同时将二月初二日约定为正月初二日,作为探望亲友伤亡的不祥日子,俗称探亡日。至今莆田人每年这一天,都不串门拜年或走亲访友。
正因为有这段历史的缘故,莆田境内也流行着贴白额春联的风俗。原先,莆田正月初二探亡日每家都贴上白联,但在初四“做大岁”,又要按惯例贴上大红春联,在哀思亲人与吉庆佳节的矛盾中,人们选择了一个折哀的办法,即在刚贴过的白联上面,覆盖大红的春联,将白联露出一截(约10厘米),以示心有余哀。从此以后,莆田地区在春节时,便流行贴上白额春联的风俗。
贴白额联的习俗,在莆田民间还有一传说:清顺治五年(年)3月,明朝东阁大学士莆田人朱继祚率义*收复兴化城。清兵多次反攻,城内不少百姓伤亡,家家都有丧事,门贴白联。至年终,清*强令家家贴红联。城内居民巧妙地在贴上红联时,留下原来白联的一段,以示对逝去的亲人和明朝故国的怀念之情。
同是莆田市的仙游县岁时风俗,与莆田市区(原莆田县)又不相同。莆田是正月初四“做大岁”,而仙游县却是正月初五“做大岁”。这是因为那年倭寇攻陷莆田城后,次年冬大举进犯仙游县境,到处杀掠。仙游城内百姓四处逃生,流离失所,无法团聚过年,直至戚继光兵到,倭寇溃逃,百姓才得以重聚团圆。明嘉靖四十三年()起,仙游民间便俗定正月初五日“做大岁”。吴宅人吴廷珠(兴化府监*)在抗倭中战死,乡里人为纪念他,定正月初五为悼念日,所以吴宅人有正月初五不“做大岁”的风俗。莆仙地区正月初四和初五日“做大岁”的风俗一直沿袭迄今。
初五如同初一,早饭每人一碗面,然后去游春或探访亲友。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