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意见》明确,到年底,我国将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年底,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
其实,这已经不是我国第一次限塑,早在年12月,国务院就出台过类似的“限塑令”,要求从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毫米的塑料购物袋;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然而,12年过去了,由于环保意识的淡薄、违法成本过低、替代产品的迟迟未来等种种原因,塑料袋的使用率依然很高。
大袋套小袋都是塑料袋
近日,记者探访多个超市、菜市场、药店发现,绝大多数超市实行塑料袋有偿购买制度,而菜市场以及药店则会根据顾客的需求为其免费提供单个甚至多个塑料袋。
记者在市区西门市场内看到,一位市民将一捆油菜、一捆白菜、一块南瓜分别装进3个塑料袋里,递给摊主。称重结账后,又向摊主讨要一个大袋子将三个塑料袋一并放入。明明能塞进同一个塑料袋的3种蔬菜,里里外外竟套了4个塑料袋。该摊主告诉记者,这种情况很常见,她每天提供给顾客装蔬菜的大小塑料袋共需要个左右,顾客担心拿太多袋子不小心脱手掉落,所以将其一齐装进大袋子提着稳妥些。
记者走访了莲塘街信诚超市了解到,超市目前售有0.1元、0.2元、0.3元的大中小购物袋,店员表示塑料袋收费已实施很久,前来购物的顾客中,自带购物袋的极少,大多数人还是选择花钱购买塑料袋。“自己带购物袋太麻烦了,有时候去超市也是突然的想法,并没有随身携带购物袋。而且购物袋也不贵,还是现买方便。”市民李小姐这样说道。一边结账一边把东西放进自带的购物袋的卢女士则告诉记者,自从超市塑料袋开始收费以来,她就自带购物袋购物,家里平时已经囤积了很多购物袋,放着家里的袋子不用,又要花钱买袋子回去,实在没有必要。但她坦言就她个人的购物经历中,像她这么“执着”的只是个别。记者也观察到虽然收银台的购物袋要收费,但超市里的生鲜区以及散装食品区为顾客提供保鲜袋却是免费的。部分消费者在购物时会趁机撕取连卷保鲜袋,以此来代替收费的塑料购物袋。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位阿姨麻利地撕下三个保鲜袋,用来装刚刚挑选好的物品。
超市、市场内的塑料袋泛滥成灾的同时,网购、外卖行业的迅速发展也造成了塑料袋用量的猛增。据城区后径圆通快递站点的工作人员介绍,店里一个月至少使用个快递袋。当问及是否会向前来寄快递的客户收费时,他表示,一个快递袋也就几毛钱,不会专门向客户收取。外卖也是同样如此,几乎所有外卖都会使用塑料购物袋,华园一家甜品店的老板告诉记者,一天订单量多的时候要用到五六十个塑料外卖袋。
“我行我塑”的背后
关于“限塑”,现实正如有人感慨的:相信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多数人都是“道理能懂,行动照旧”,在个人的习惯偏好下,环保责任总是被漠视和忘记。“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残酷。”
限塑令“名存实亡”,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广大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没有能够及时跟上发展的脚步。虽然限塑令已经实施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但由于很多民众的环保意识仍停留在非常浅层的认识上,做起来往往只顾自己的习惯和便利。除此之外,在提倡限制塑料袋使用的同时,市场上未能够及时提供对应的成本低廉并且易于普及让大众满意的替代品。也是非环保塑料袋继续泛滥的一大原因。早在年出台的“限塑令”当中,就明确表示应大力提倡用可降解材质的塑料制品替代不可降解材质。所谓的“可降解材料”是能够自然分解,不会造成“白色污染”的材料,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市场上很难有可降解塑料袋的一席之地。记者了解到,限塑令实施后,以环保袋为代表的替代品也一度应运而生,但比起一次性塑料袋,其价格又贵又不好看,携带也不方便,而且许多市民反映,在菜市场买鱼虾等海鲜产品根本无法直接放到自己带来的环保袋里面。
*策、法规的发布和实施,需要相关部门的宣传以及推动,而记者在采访过程发现,大多数市民并不知道“限塑令”的存在,只有少部分人依稀记得曾经有过这样的规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不到位,一方面是宣传力量薄弱,宣传方法单一,直接影响了说服力,受众不以为意,从而也难以收到润物无声之效;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明确讲到怎样去处分,导致执法跟进环节缺失。
源头遏制限需限产
今年的新版“限塑令”,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明确了禁塑、限塑期限,电商、外卖等新兴领域也在其中。明确提出了限塑、禁塑“全面升级”,有人指出,这无疑是打响了全面限塑、禁塑的“第一枪”,值得期待。
要切实解决“限塑令”执行难的问题,必须从源头入手。在源头处即生产环节限制塑料袋的产量,厂家的生产量减少,那市场上的非环保塑料袋投放量也就相应的缩小了,价格自然也会上涨,商家进货的成本提高,自然就不会自己“买单”免费提供塑料袋了。另外也要促进一些环保企业跟进可替代品,尽快研发可替代品,鼓励全生物降解塑料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满足广大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让广大市民不感觉到“限塑”“禁塑”的框定而影响日常生活。
一些奖励机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助力“限塑令”的推行。超市上塑料袋几毛钱的出售价格对于大多数市民来说基本是可以接受的,而提高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又变相使商家获利。如果能通过*府补贴,在超市、市场等地对自带购物袋的消费者给予积分或津贴等一定的奖励,当积分达到一定数值可兑换相应的日常用品,也许能鼓励更多人养成随身携“袋”的好习惯。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创新设计廉价方便美观以及具有汕尾特色的替代品。在环保塑料袋没有大量使用之前,市民购买商品时都会随身携带“菜篮子”、“布袋子”等工具,同样现在也可以设计更多造型时尚的“菜篮子”、“布袋子”来吸引市民特别是年轻人的主动使用。在设计的基础上,适当地加入一些文化因素,体现我们本市独有的人文传统信息,让他们享受随身携“袋”所带来的本土时尚感。
消费者我行我“塑”,需加大宣传力度,有效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人们每天都要同塑料袋“打交道”,对塑料袋的依赖程度极高,朝夕之间就放弃使用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减少使用塑料袋的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比如开展沙龙活动,有奖问答等形式,并在这些活动之中融入知识教育,潜移默化地推进宣传,切实让市民深刻意识到使用非环保塑料袋的危害以及环保的重要性,改变不科学的消费习惯,展现社会文明新风貌。
汕尾日报记者:陈晓铭*秋斯
———————汕尾日报新媒体———————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出品:易祖栋/编审:林祖参
责编:贺燕/编辑:林洁
往期原创:
宣传部长当‘’金牌推销员‘’为青梅代言汕尾最美梯田!靓!靓!靓!三轮车陷入泥地五健将出手相助15万斤蕉柑(潮州柑)和1万多斤春甜桔滞销海丰果农急寻买家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