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柑橘上的溃疡病比较严重,果农深受其害。柑橘溃疡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通过雨水及昆虫作短距离传播,通过苗木、接穗及果实、带菌包装物、工具、土壤等可以远距离传播。一旦感染溃疡病后,严重时引起落叶、落果,植株生长不良,甚至枯死,直接影响柑橘的产量和品质。
柑橘溃疡病3月份春梢上开始发病,一直延迟到11月份,其中以5~9月份为发病盛期。但以夏梢发病最重,春梢发病较轻,秋雨较多的年份秋梢发病也较重。
柑橘溃疡病的发生规律:
1.结果多的树、老树、弱树易上病,树势弱了,树体储备营养不足,抗逆性差,易被病菌侵染上病。
2.长期施用化肥,尤其是偏施氮肥,枝条徒长旺长,细胞壁变薄,果实、叶子等器官组织柔软,容易产生机械伤口,被病原菌侵染。
3.通常高温、多雨的夏季为病菌的繁殖与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故在干旱少雨、低温的季节,即使果树处于嫩梢期也不会出现严重病害。
遇阴雨天、台风易发病,台风天气会导致枝干折断,造成大量落叶,留下伤口和叶痕,叶片和果实摩擦、虫害也会产生伤口,如遇阴雨天,病原菌大量繁殖,从伤口处侵染植株,引发溃疡病。
柑橘溃疡病属于细菌性病害,病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20度到30度,最低5-10度,最高35-38度,因此高温多雨季节有利于发病,且夏稍发病显著高于秋稍和春稍。
且此病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发生严重。该细菌的生长、发育需要高温、高湿条件,但也能耐干燥,故在自然条件下,病菌在寄主组织内可存活数月。
病菌潜伏在病组织内越冬,尤其是秋稍上的病斑为其主要越冬场所。第二年春天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病斑处溢出菌脓,借风雨、昆虫和枝叶接触传播到嫩稍、嫩叶及幼果上,若这些幼嫩组织上有水分,20分钟病菌便能从气孔、皮孔或伤口侵入植物体内的细胞内。
柑橘溃疡病病害症状
叶片、新梢及果实都能发病。柑橘溃疡病发生严重时引起落叶、落果,植株生长不良,甚至枯死,直接影响柑橘的产量和品质。
叶片染病症状:叶片染病时先在叶背出现针头大小的油渍状斑点,逐渐扩大,同时叶片正、背两面均逐渐隆起成近圆形、淡褐色病斑,不久表皮破裂,木栓化,中央灰白色凹陷,有细小的轮纹,周围有油渍状晕圈,严重时病叶枯落。
枝梢染病症状:新梢受害以夏梢最多,先出现油渍状小圆点,扩大后变灰褐色,木栓化,略隆起,中心有裂口,严重时引起叶片脱落,甚至枝梢枯死。
果实染病症状:果实受害症状与枝、叶相似,但病斑较大且只限于在果皮上,隆起显著,果实木栓化,有放射状裂口,病果易脱落,品质下降。
柑橘溃疡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基于柑橘溃疡病是杆状细菌引起的病状。一般分为两种传播途径:
一种是近距离传播,病原细菌会凭借着风、雨、昆虫以及枝叶交接处从柑橘树的伤口、气孔和皮孔等处浸入而短距离传播。
二是远距离传播,远距离传播主要是杆状细菌借助苗木、树枝及柑橘果实实施传播的。夏、秋梢发病重,春梢较轻。刚抽发的嫩梢叶和刚形成的幼果,其气孔还未形成,病菌不能入侵。
柑橘溃疡病如何有效防治
1、执行植物检疫制度。在调运苗木,接穗、砧木、种子和果实时严禁从病区传入无病区及新区。培育无病种苗。发现病株立即砍除,同时要消灭病树周围的杂草。
发生柑橘溃疡病的话,主要是从一些长势不好,有伤口的地方入侵,因此大家注意保护好柑橘树的枝叶,尽量别让它受伤,避免细菌侵袭,造成大面积的传播。平时还要多注意消灭害虫,在它们的身上自带有害细菌,以免传染给柑橘。有些地区的风力太大,我们需要给柑橘树做好防护工作,最好设置一个防风林,加强保护。
2、疫区实行喷药保护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农药防治的重点是夏、秋梢抽发期和幼果期,一般梢长1.61-3.3厘米时喷次药,叶片转绿喷第二次药,连续喷2-3次,保护幼果在盛花后10天、30天、50天各喷药一次。
3、药剂防治,柑橘溃疡病重在预防,早防重治,选择合适药剂定期用药,目前使用较多的是铜制剂、微生物源杀菌剂、辛菌胺醋酸盐等。为避免抗性可轮换用药。每次台风暴雨之后要及时喷药,还要加强对潜叶蛾等病虫的防治,减少病菌侵入的伤口。
4、加强生长季节和冬季管理。合理施肥,控制夏梢生长。冬季做好清园工作,剪除病虫枝叶,收集落叶、枯枝、落果,集中烧毁,减少病源,结合防治其他病虫害,喷施硫合剂。
注意事项:
首先,喷药前先剪除病株上所有的病枝、病叶和病果。然后,掌握好喷药时期,一般幼龄树应在各次梢期萌芽后喷第1次药,叶片转绿期喷第2次药;成龄树应在花谢后10天、30天和60天各喷一次药,秋梢展叶期和转绿期各喷一次药。其次,每次修剪后或大风大雨后要及时喷一次药。
市面上防治柑橘溃疡病的农药杀菌剂很多,近几年用铜制剂的也不少,铜制剂用多了红蜘蛛会泛滥,再一个就是容易出现药害问题,长期使用抗药性也比较强,很难起到理想效果。解决柑橘溃疡病靠单一的杀菌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因为菌是永远杀不完的,只能通过定期喷雾预防把病菌数量降到最低,通过提高树体自身抗病能力才是根本所在。
产品咨询,长按识别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