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控柑橘*龙病产业发展树信心
——驳柑橘*龙病导致“产业毁灭论”
年秋冬季,一场柑橘*龙病防控攻坚战席卷赣南大地。信丰作为柑橘*龙病防控的主战场,在防控方式、防控力度、防控成效等方面都成为全市的标杆和样板。但是,对于柑橘*龙病,从一开始到现在,都存在“无法防控”以致“产业毁灭”的言论;也有人认为只要砍除病树,就可以防控柑橘*龙病。究竟脐橙产业能否保得住?柑橘*龙病应当怎样防控?脐橙产业今后有无重振雄风的可能?结论必须得到肯定。一
担心柑橘*龙病无法防控,可能导致产业毁灭的理由是:目前没有根治柑橘*龙病的药剂,柑橘木虱难以彻底消灭,认为无法根治病树,无法防治木虱,柑橘*龙病就会蔓延,就会导致脐橙产业毁灭。
如果说这种担心会变成现实,那么有三种可能:一是放任不管,或者粗心大意,认为反正没用,防也白防,不如不防,导致产业快速毁灭;二是丧失信心,胡乱应对,管了一年算一年,砍了病树不管木虱,产业在三五年内倒塌;三是力度不足,方法不对,局部防控,虽然在小范围内取得较好防控成效,但是没有巩固和推广,产业的毁灭只是延迟几年而已。
我们要的结果完全与上述情况相反,既不能让脐橙产业快速毁灭,也不能让脐橙产业在三五年内倒塌,更不能判个“死缓”——延迟几年毁灭。我们要的是脐橙产业健康稳步发展,为信丰和赣南人民幸福奔小康继续增添更多福祉。
怎样才能做到保持脐橙产业健康稳步发展呢?一厢情愿或者凭空想象不可能防控柑橘*龙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心、有效的方法和足够的力度。没有信心,一切无从谈起;方法不对,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力度不足,不能确保长期稳定。
二
防控柑橘*龙病的信心从哪里来?从充分了解柑橘*龙病的发生规律开始,从掌握柑橘*龙病的防控关键开始。充分了解和认识柑橘*龙病的发生规律,有助于把握规律,根据规律办事,从而采取有效措施,从根本上防控柑橘*龙病。
信丰脐橙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充分发挥当地的自然优势、品种优势、品质优势、技术优势、品牌优势,逐步取得誉满全球的骄人成绩,不可能说倒就倒,说放弃就放弃。调查表明,绝大多数果农对脐橙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虽然柑橘*龙病毁灭了不少果园,但是,很多果农依然坚持继续种植脐橙。原因是,脐橙产业发展几十年,他们掌握了比较成熟的栽培管理技术,尝到了良好经济效益的甜头,脐橙产业有规模、有效益、有市场、有品牌,有比较完善的产业服务体系。他们认为,以前不知道柑橘*龙病,不知道怎么防、怎么治,才会造成柑橘*龙病爆发,现在知道了,就更加有发展的信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对脐橙特色产业的进一步扶持,发展脐橙产业的前途一定非常光明。
事实上,早在年,信丰脐橙场就发现有柑橘*龙病,专家要求开展病情普查,认真执行苗木检疫制度,建立无病苗繁育中心,彻底消灭柑橘木虱,清理病树。后来也多次发现了柑橘*龙病和柑橘木虱,通过开展全面普查,较准确地掌握了柑橘*龙病的发病规律,清除病树成为不少果农的自觉行动。年10月—年3月,普查、登记病株37.2万株,发病率3.68%,当年清除约19万株。年秋冬季动员全县干部群众地毯式普查,全县共确认病株数.47万株,发病率11.8%。绝大部分是园内间伐,全园清除的果园不到亩,几近全园毁灭的果园不到亩,占全县柑橘面积31万亩的3.23%,全县实际果园面积并未急剧减少。年11月全县普查病株数超过年,为万株,主要是因为年发病严重、病株率在10%—30%之间的果园病树清除不彻底,今年表现几乎全园毁灭。由于柑橘*龙病的潜伏性,年全县柑橘*龙病树预计将突破万株,3-5年后,全县保留下来的脐橙面积将不到年的三分之一,约10万亩(按31万亩计)。也就是说,柑橘*龙病虽然可怕,但是只要坚持防控,方法得当,完全有可能保住一部分面积,产业毁灭的可能性不大。
年冰雪灾害和金融危机之后,投入减少和荒芜失管的果园不在少数。面积过小,管理粗放的果园,病虫害较多,有的果园甚至连续几年没有下一颗肥,没有打一次药,导致病虫害滋生和蔓延。相反,现有果园中也有柑橘*龙病发生较轻,效益依然丰厚;不少果园在周边柑橘*龙病发生严重的情况下,依然表现“洁身自好”,柑橘*龙病发生率很低甚至没有。由此可见,果园的管理技术和水平也是防控柑橘*龙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从年发现柑橘*龙病,到年柑橘*龙病爆发,期间20多年,如果不认真地对待柑橘*龙病,那么就会象人得了感冒、局部发炎等情况一样,20年不让看医生,不吃药、不打针、不做手术,不生大病恐怕也很难。加强预防和管理,对发病较轻的果园进行及时的抢救和治疗,建立完善防控长效机制,柑橘*龙病防控是完全可能的。
三
柑橘*龙病的发生和蔓延,有它产生的原因和传播途径。
第一,要有病*源。病*源是从哪里来的呢?从带病*的苗木和接条(用于嫁接的当年老熟的新鲜枝条)远距离运输而来,从携带有病*的木虱侵染到健康树体而来。大田露天繁育的苗木,容易遭受携带有病*木虱的侵染,因而很可能感染有柑橘*龙病;从没有经过脱*(进行热处理杀死病*)的接条上取芽嫁接,很可能给健康树带来病*。也就是说,病*源可能是苗木,也可能是木虱;病*源越少、带有病*的木虱越少,柑橘*龙病发生的几率就越小。
第二,要有传播媒介。带病*的苗木和接条怎么远距离运输?苗木和接条都必须通过人为的活动(如随身携带、车辆运输等),病*才可能实现远距离传播。现实中,人们往往盲目地从市场上或者大田露天繁育地选购苗木;不少人还自作聪明,从没有无病*把握的、所谓的优新品种树上采取接条,嫁接到本是健康的苗木上,实际上有可能也把灾难性病虫害引入到果园。携带有病*的木虱可能通过台风迁入;木虱卵块也可能随人类采购的柑橘类苗木或果实传入带病果园。不带病*的木虱(包括成虫、若虫),如果在病树上长时间取食,也会带上病*,危害到健康树。总之是,柑橘*龙病的传播,既有人为的因素,也有虫媒的因素,但更多的是虫媒的因素。
第三,要有发生条件。一是台风,内地没有柑橘*龙病或者没有带病*的柑橘木虱,但是东南沿海的带*木虱随台风侵入的可能性大,多次反复之后,病虫基数加大,可能造成病情爆发;二是气温,暖冬天气有利于柑橘木虱过冬,留下病虫基数隐患,适宜的周年气温有利于增加木虱繁殖代数,病*传播速度加快、范围扩大;三是管理水平,新芽过多或者不整齐,为柑橘木虱提供更多的食料,有利于木虱繁殖、传*;没有及时打药防治(嫩梢期、卵期、若虫期)或者防治方法不当(如单户打药、打错药剂等),导致虫口基数居高不下;舍不得砍除病树,病*源积累较多,给柑橘木虱传*提供了更多机会,等等。
四
柑橘*龙病防控有没有成功的办法和经验呢?有。上世纪七十年代华南农业大学就有专家调查试验,并总结出一整套直到今天还在坚持使用的方法。广西富川原来柑橘*龙病也比较严重,采取有效的防控办法和措施之后,当地的柑橘*龙病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经验和实践表明,防控柑橘*龙病,归纳起来,就是十二个字——堵源头、杀虫媒、建规章、重技术。
堵源头:就是要在产业发展的初期把握好苗木关,控制住病*源。源头堵住了,新建果园不带有病*,疫区果园不增加病*,那么防控压力就会轻松许多。
堵源头,首先要管好苗木。果园建设之初就要十分重视苗木的选购,尽可能地杜绝病虫传入。苗木的繁育必须要让有资质和符合条件的公司或者个人去生产,实行网室栽培和脱*育苗。大田、露天育苗户往往只顾自己和眼前利益,常不负责任地从一般树体上采取大量接条,不会按照规范要求在经过长期检测、确认无病*的树体上限量采取接条。因此,必须坚决杜绝大田、露天育苗,防止带病苗木上山。果农购买苗木应当到正规苗圃选购网室繁育的脱*营养苗,而不能图一时方便和节省成本,盲目到农贸市场或者大田、露天育苗地购买苗木。随便引入新品种和从其他果树上采取接条,也是病*传染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强规范和整治。
堵源头的第二方面,就是要砍除病树。病树是果园里的“星星之火”。砍除病树可以减少或者消除病*源,减少木虱取食传*的机会,控制病情的扩散和蔓延。因此病树的砍除必须彻底干净。砍病枝、剪*梢、摘病果是自欺欺人的行为,只会加快整个果园的毁灭速度。砍除地上部分而不将树兜挖除,或者挖除不干净,或者没有将树兜规范处理,以致于再发新芽,就会前功尽弃,导致病树死灰复燃。
杀虫媒:就是要在产业基地内杀灭传播病*的中间媒体和罪魁祸首——柑橘木虱。柑橘木虱是复制病*、唤醒“星星之火”的推手,是田间传播柑橘*龙病的唯一虫媒。这种害虫犹如“鼓风机”,与病树“狼狈为奸”,如果不加以控制,很容易在果园或者基地形成“燎原之势”。因此,不管是台风卷入、人为传入,还是自然界本来就有;不管是携带有病*,还是原本不带病*,对于危害柑橘类的木虱,都应当是彻底消灭的对象。
柑橘木虱的防治,虽有一定的难度,但防治上也有规律可循。说防治难,主要原因是:木虱的迁入难以限制,木虱繁殖速度快、世代重叠,会跳会飞。成虫容易随台风卷入,卵块、若虫可以随苗木、果实等传入;在赣南一般每年发生七到八代,有的年份发生更多;木虱成虫受到惊扰会向周边飞跳、躲藏,虽然每次跳得不远(仅二到五米),但跳走之后就可能成为漏网之鱼。说防治有规律可循,主要在于:普通的农药都可以杀灭,有集中的时间段(嫩梢期、低温期)可以防治,早期仅在一两个小区域内(中心虫株)活动而有利围歼,有较多的天敌捕食种类。菊酯类、有机磷类、生物碱类、机油乳剂类等农药,在嫩梢期和发现中心虫株的早期喷洒农药,对柑橘木虱都有明显的杀灭效果。
建规章:为避免重蹈历史覆辙,减少产业损失,防止大起大落,柑橘*龙病防控有必要象“森林防火”一样,建立完善的防控机制体制,并认真贯彻执行。
一是成立专门防控常设机构。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县柑橘*龙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作为脐橙产业重大疫情防控的专业领导机构,必须列入“常设”行列。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乡(镇)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确保防控工作有人抓,将规划、监测、普查等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二是建立专业防控技术和管理队伍。柑橘*龙病防控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要求。病树症状、木虱虫态的识别,防治木虱药剂使用的浓度、时间、位置,清除病树使用专用工具,科学规范处理树兜,建立群防群治组织,开展防控技术培训指导,对苗木和果品进行检疫等等,都应当由专业技术管理队伍去完成。
三是保障防控专项经费。柑橘*龙病防控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产业影响大,涉及范围广。没有平时的专项防控经费,面对突发的疫情只能付出高昂的代价。要防患于未然,将必要的防控经费列入财*预算,并储备应急防控资金。防控专项经费包括:普查监测经费技术培训经费,设备物资经费,损失补助经费,等等。
四是加强宣传和培训。柑橘*龙病在我县早有发现,但对于大多数干部群众来说,柑橘*龙病还是一样新东西。要通过全覆盖宣传,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柑橘*龙病的危害性和可防可控的途径,消除麻痹思想和侥幸心态,防止不法分子借农药、肥料的推广欺骗果农。在培训上确保无遗漏、无死角,让所有果农都认识柑橘*龙病的表现症状和发生规律,认识柑橘木虱的形态特点和消涨规律,重点加强各嫩梢期柑橘木虱的统防统治,增强防控信心,提高防控水平。
五是加强苗木和接穗的监管。要从源头上控制柑橘*龙病发生和传播,就必须严格实行柑橘苗木繁育管理制度。脱*苗圃的建设要严格按照硬性条件和程序要求进行,强化部门监管,确保制度执行到位;苗木的出圃必须经过严格检测,并标注必要的追溯情况,对不符合标准的苗木坚决杜绝出圃;整合农业执法资源,积极参与制定地方特色法规,实现农业综合执法;严格实行定点网室育苗,杜绝大田露天育苗,禁止乱引种、乱嫁接,防止检疫性病虫害传播和蔓延。
六是建立病虫害监测和预报体系。柑橘*龙病防控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全面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监测、早防治”的原则,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将防治工作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建立病虫防控监测点,配备专职技术人员,加强监测档案、标本、鉴定仪器的维护和保养,建立完善监测预报信息资料数据库。对监测预报信息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重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念上的转变,可能找到产业发展的一个突破口。目前,全世界还没有找到可以根治柑橘*龙病的方法,但不等于没有办法防控,当务之急就是要把“防”的工作做深做透。
利用病*的热敏感性,对脐橙接穗进行“蒸桑拿”可以杀死全部病菌;如果能做到对成年树全面杀菌,延长树体的经济寿命,也是一项进步;网室栽培是一种保护性隔离栽培,虽然建设成本高,技术要求强,市场风险大,目前只有小面积试验,但可能成为今后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利用柑橘木虱对某些气味的敏感性,在嫩梢期于果园周围或者全园喷洒或者悬挂驱避药剂,也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保护新开发区,控制轻病区,改造重病区,应当成为今后广大果农防控柑橘*龙病的基本共识。
五
综上所述,柑橘*龙病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对柑橘产业发展危害极大,但是可防可控,关键是要高度重视,建立规章,运用科技,以“防”为主。如此,柑橘产业既不会快速毁灭,也不会在三五年内倒塌,延迟几年毁灭的可能性也不存在。相信,随着病树和木虱的减少,新的机制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柑橘*龙病一定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柑橘产业发展的死穴和瓶颈将不复存在,再创产业辉煌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