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凤蝶
刚羽化的柑橘凤尾蝶
柑橘凤蝶成虫
柑橘凤蝶(PapilioxuthusLinnaeus),又名春凤蝶、花椒凤蝶、橘黑凤蝶、橘狗、燕尾蝶、凤子蝶、橘凤蝶等。我国柑橘产区均有分布,在华北、东北地区也有发生。
以幼虫为害柑橘新梢、叶片,造成叶片残缺不全。严重时,被害叶片只存叶脉,嫩枝光秃,因伤口而易感染溃疡病。
柑橘凤蝶卵粒
柑橘凤蝶成虫分春型和夏型两种,春型雌成虫体长26~28毫米,翅展约95毫米;夏型体较大,体长27~30毫米,翅展91~毫米。
柑橘凤蝶三龄幼虫
两种类型的体色和斑纹相同,胸、腹背面有纵向宽大的黑带直至腹末,在两侧有*白色的带状纹;前翅黑色,呈三角形,中室内方有4条*白色纵纹,外缘有8个月牙形淡*斑,每一翅室基部有1个淡*色斑,从前缘至后缘渐增长;后胸背面两侧各有一个以黑色为主,杂以橙、*、灰紫色的眼状斑,两斑间由1条深*色齿状曲线相连。蛹体长30~32毫米,头棘分叉向前突伸,胸背部突起,蛹初期淡绿色、后转*绿色,可因环境不同而改变体色。
柑橘凤蝶幼虫
柑橘凤蝶在四川、浙江和湖北一年发生3~4代,在重庆和江西4~5代,在广东、福建、台湾5~6代。
均以蛹在枝干上、柑橘叶背及其他比较隐蔽的场所越冬。蛹于4~5月羽化,第二代成虫7~8月出现,第三代成虫9~10月出现。
成虫白天活动,喜在花间采蜜、交尾。交尾后的当日或次日开始产卵。卵多散产于嫩叶片近叶缘处,卵期约7天。
孵出的幼虫先食卵壳,尔后咬食嫩叶,致嫩叶缺刻,随着虫龄增大,食量增加,整片新叶被吃光或只留主脉,致新梢无一完整叶片。幼虫突然受惊扰在前胸前缘迅速伸出翻缩腺,放出一股特殊气味。
幼虫共5龄,老熟后多在隐蔽处吐丝作垫,以臀足趾钩抓住丝垫,然后再吐丝于胸腹间环绕成带,缠于枝条或叶片等物体上,进入预蛹至蛹期。
柑橘凤蝶蛹
(1)早晨露水未干前可用捕虫网捕捉成虫,网口边可先绑1只凤蝶,加以引诱;在凤蝶产卵和幼虫期,经常检查园区,随时人工捉除。
(2)自然天敌中有寄生卵的赤眼蜂和寄生蛹的凤蝶蛹金小蜂等天敌对凤蝶有显著的控制作用,应注意保护。低龄幼虫期,喷Bt制剂(每克亿个孢子)~倍液。
(3)1~3龄幼虫期,喷药防治效果最好。药剂有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0倍液,25%除虫脲可湿性粉剂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0~倍液,2.5%敌杀死乳油~倍液,0.3%苦参碱水剂倍液,48%乐斯本乳油1~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0倍液,50%辛硫磷乳油0~1倍液,35%克蛾宝乳油倍液,90%晶体敌百虫或80%敌敌畏乳油倍液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