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
那一次是做的热的对比,最近广州的天气比较多变,有点燥热,想喝冰咖啡,冰滴觉得浓郁了些,冷萃的话淡了一点,还是选择了冰手冲。
想要花香清新一点,带果酸,但不会太过于酸,所以想起这两支豆子,豆子具体信息可以翻阅往期文章,这里就不做过多描述了
冲煮参数:
滤杯:HARIOV
水温:90℃
粉水比:1:12(不算冰块)
研磨度:BG5R(中国标准20号筛网通过率58%),中细研磨
冲煮手法:冰手冲,分段冲煮
今天做冰手冲的粉水比在1:12这样,这两支豆子风味都比较丰富,所以比平常做冰手冲1:10时增加了一些水量,主要口感上想更清爽一些。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冲煮对比,手法:16g粉,先在分享壶加入g冰块
大约30g水闷蒸30s,闷蒸后第一段注水至ml左右停止,大约5s左右,水位下降差不多看见粉床在注水至g左右停止,时间大约是在一分30秒,见粉床移走滤杯,总萃取时间在1分35秒左右,over。
分享壶大部分冰块都融掉了,只剩下零散几颗小冰块。
口感:分享壶大部分冰块都融掉了,只剩下零散几颗小冰块,先试一小杯,入口温温的,没有预想中的那么冰,至少第一口给我的感觉是,不够冰,风味也不够清新,平平的,中段有一点柑橘花香,还有莓果酸调,尾段还有一点杂质的感觉,那么我想是刚冲好,还没到点。于是隔了2分钟左右再去喝,嗯,发现味道出来了,口感顺滑,一入口就是焦糖香甜,然后接下来是柑橘花香,莓果酸调,酸质中高,两颊生津,余韵还有一丝坚果香气和奶油感,总体还算不错,就是要等冰块融化,风味相对平衡和稳定一些。
那么接下来我在拿另外一只豆子再做一次冲煮
手法基本和上面是一致的,豆子换了,那其他变量尽量不做变动,直接上口感描述,冲煮结束时跟上一杯也是一样的感觉,冰块基本融化,入口是温的。不同的地方在于,花蝴蝶入口有很明显的茶香,还有一点涩感,柑橘调橙子甜香,中段是比较轻盈柔和的,白色系茉莉花香,清新,还带一点莓果的酸调,但风味体现的不是特别清晰。
冰块融化后,嗯,入口圆润,没错,就是圆润,中段茶香,橙子花甜香茉莉花融合在一起,花香饱满,柑橘莓果酸调,酸质中低,整体很干净,就是稍微有点薄,余韵还有一点油脂感,回甘清甜,像是喝了糖水的那种,不是很浓,但相对于咖啡来讲,这个甜度是很甜了。
小结用同样的参数手法和相对稳定的冲煮方式,拿了这两支豆子来作对比,风味口感上在预期的范围之内,在醇厚感上和甜感上日晒比水洗略胜一筹,在干净度上呢,优势就很明显,清新的柑橘茉莉花香,轻盈的口感,回甘甘甜,层次感分明。
但是对比之后呢,我发现的酸质比力道来得更强一些,在磨粉的时候,就有很重的柑橘莓果酸香,并且在冲煮过程中和入口之后的感觉,都是一直保持着那种强度,而磨粉后的干香一出来就是茶香,然后才是比较轻柔清新的柑橘橙子甜香和茉莉花香。那么大家看了这个之后大概就知道怎么去选择了,喜欢小清新口感花香的可以选,而喜欢柑橘水果调浓郁一点的,醇厚感甜感高一点的不妨试一下,总之两支豆子都很不错了,之前我们也有文章写过了两支豆子的信息,大家可以再去翻翻看。
你以为就这样完了吗,不,远远没有结束,开头的我们是说什么来着,想要一杯冰咖啡,这么热的夏天,不够劲,怎么续命。刚才对查卡有着不错的感觉,那就在拿这支豆子再试一遍,参数和冲煮手法是一样的,冲煮完之后再加冰块。
入口之后的温度直接比滴在冰块要低,冰凉冰凉的,是我要的那种感觉,入口焦糖甜味很重,柑橘莓果酸调有,但是不够清晰,应该是甜味太重,回甘还带有一丝成熟水果的甜味,芒果,还有坚果和奶油的余韵。冰块保持的时间并不长,大约在两分钟左右,入口感觉还ok,但之后有一点过渡期,杯体不够清晰有点浑浊,甜味盖过了酸味,虽然入口的温度到了那种感觉,但是风味层次感不明显,扎在一起的感觉,尾段还带有涩感,焦糖香味和甜味占据主导地位,表现力略显单薄。
之后又试着冲煮了一次,按照后面的这个手法参数,待咖啡液凉至常温后,往杯子里放两颗冰块,因为等待的时间比较长,入口的味道有点微妙,这里就不做过多描述了,喜欢探索的朋友可以试一下啦,还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瑕疵感。
总结综上所述,第一种先往分享壶预装冰块,让萃取的咖啡液直接滴在冰上的手法在咖啡稳定之后的口感上略占优势,虽然刚入口的感觉我觉得不够力,但是等冰块融化之后,咖啡的风味层次感就出来了,口感圆润,回甘甘甜明显,余韵持久,还有油脂感,这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收获,满意。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网站部分内容如图片、我们会尊重原作版权注明出处,但因数量庞大,会有个别图文未来得及注明,请见谅。若原作者有任何争议均可与网站联系处理,一旦核实我们将立即纠正,由“咖啡工房”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本文意在传播咖啡文化,若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